http协议有一系列的缓存机制(RFC2616),相关的参数就在协议header中。缓存机制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减缓对服务器的压力。
1 HTTP缓存头的设置参数
HTTP缓存头的参数包括:
- Cache-Control(用于本地缓存)
- Expires(用于本地缓存)
- Last-Modified(协商缓存)
- Etag(协商缓存)。
1.1 Cache-Control
指定请求和响应遵循的缓存机制。在请求消息或响应消息中设置Cache- Control并不会修改另一个消息处理过程中的缓 存处理过程。
- 请求时的缓存指令包括no-cache、no-store、max-age、max-stale、min-fresh、only-if- cached;
- 响应消息中的指令包括public、private、no-cache、no-store、no-transform、must- revalidate、proxy-revalidate、max-age。
1.2Expires
是一个绝对时间,作用与cache-control的max-age相类似,表示资源信息失效的时间。
1.3 Last-Modified
被访问的资源的最近一次更改时间(http1.0)
1.4 ETag
资源的一个唯一标志(http1.1),通过这个标识,可以实现客户端与服务端的协商机制。它的作用与Last-Modified是相类似的。
2 原理
是事实上,上述四者的实现机制上,可以归纳为:
- cache-control/Expires:资源有效时间定义机制
- Last-Modified/ETag:资源更新传输协商机制
2.1 cache-control/Expires:资源有效时间定义机制
最好的请求是不必与服务器进行通信的请求:通过响应的本地副本,我们可以避免所有的网络延迟以及数据传输的数据成本。为此,HTTP 规范允许服务器返回 一系列不同的 Cache-Control 指令,控制浏览器或者其他中继缓存如何缓存某个响应以及缓存多长时间。
一些参数的说明
- no-cache和 no-store
no-cache表示必须先与服务器确认返回的响应是否被更改,然后才能使用该响应来满足后续对同一个网址的请求。因此,如果存在合适的验证令牌 (ETag),no-cache 会发起往返通信来验证缓存的响应,如果资源未被更改,可以避免下载。
相比之下,no-store更加简单,直接禁止浏览器和所有中继缓存存储返回的任何版本的响应 - 例如:一个包含个人隐私数据或银行数据的响应。每次用户请求该资源时,都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每次都会下载完整的响应。 - public和private
如果响应被标记为public,即使有关联的 HTTP 认证,甚至响应状态码无法正常缓存,响应也可以被缓存。大多数情况下,public不是必须的,因为明确的缓存信息(例如max-age)已表示 响应可以被缓存。
相比之下,浏览器可以缓存private响应,但是通常只为单个用户缓存,因此,不允许任何中继缓存对其进行缓存 - 例如,用户浏览器可以缓存包含用户私人信息的 HTML 网页,但是 CDN 不能缓存。 - max-age
该指令指定从当前请求开始,允许获取的响应被重用的最长时间(单位为秒) - 例如:max-age=60表示响应可以再缓存和重用 60 秒。 - 关于expires
Cache-Control 头在 HTTP/1.1 规范中定义,取代了之前用来定义响应缓存策略的头(例如 Expires)。当前的所有浏览器都支持 Cache-Control,因此,使用它就够了。 - cache-control在请求端和服务端的命令相互独立
cache-control不会因为请求设置的值而修改响应设置,反之亦然。这里考虑到一种场景,响应头中设置了一定的缓存时间,然而请求端仍然需要获取最新结果,则将请求头的缓存设置中加上“max-age=0”,则强制服务端响应这个请求。
2.2 Last-Modified/ETag:资源更新传输协商机制
Last-Modified
在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某一个URL时,服务器端的返回状态会是200,内容是你请求的资源,同时有一个Last-Modified的属性标记此文件在服务期端最后被修改的时间,格式类似这样:
Last-Modified: Fri, 12 May 2006 18:53:33 GMT
客户端第二次请求此URL时,根据 HTTP 协议的规定,浏览器会向服务器传送 If-Modified-Since 报头,询问该时间之后文件是否有被修改过:
If-Modified-Since: Fri, 12 May 2006 18:53:33 GMT
如果服务器端的资源没有变化,则自动返回 HTTP 304 (Not Changed.)状态码,内容为空,这样就节省了传输数据量。当服务器端代码发生改变或者重启服务器时,则重新发出资源,返回和第一次请求时类似。从而保证不向客户端重复发出资源,也保证当服务器有变化时,客户端能够得到最新的资源。
ETag
HTTP 协议规格说明定义ETag为“被请求变量的实体值” 。另一种说法是,ETag是一个可以与Web资源关联的记号(token)。典型的Web资源可以一个Web页,但也可能是JSON或XML文档。服务器单独负责判断记号是什么及其含义,并在HTTP响应头中将其传送到客户端,以下是服务器端返回的格式:
ETag: "50b1c1d4f775c61:df3"
客户端的查询更新格式是这样的:
If-None-Match: W/"50b1c1d4f775c61:df3"
如果ETag没改变,则返回状态304然后不返回,这也和Last-Modified一样。
基于ETag验证的缓存原理2.3 一种缓存分级策略实例
- max-age=86400
浏览器和任何中继缓存均可以将响应(如果是public
的)缓存长达一天(60 秒 x 60 分 x 24 小时) - private, max-age=600
客户端浏览器只能将响应缓存最长 10 分钟(60 秒 x 10 分) - no-cache
通过ETag协商 - no-store
不允许缓存响应,每个请求必须获取完整的响应。
上面是一种缓存分级机制的栗子,可以根据资源的更新情况进行响应的配置。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灵活配置。
3 基于flask实现
3.1 cache-control的flask实现
flask有一个扩展包解决这个问题:flask-cachecontrol。秉承flask的传统,使用的方法十分简单(看看代码也好)。
from flask.ext.cachecontrol import (
FlaskCacheControl,
cache,
cache_for,
dont_cache)
flask_cache_control = FlaskCacheControl()
flask_cache_control.init_app(app)
@app.route('/')
@cache_for(hours=3)
def index_view():
return render_template('index_template')
@app.route('/stats')
@cache(max_age=3600, public=True)
def stats_view():
return render_template('stats_template')
@app.route('/dashboard')
@dont_cache()
def dashboard_view():
return render_template('dashboard_template')
它简化为了三个场景,将相关的配置都自动在响应包中添加。例如,采用cache(max_age=3, public=False)的修饰器,返回的缓存头包括了几个配置参数。
HTTP/1.0 200 OK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ontent-Length: 1804
Cache-Control: proxy-revalidate, no-cache, no-store, must-revalidate, max-age=0
Server: Werkzeug/0.10.4 Python/2.7.10
Date: Fri, 05 Aug 2016 03:51:28 GMT
3.2 ETag/Last-Modified的flask实现
ETag没有flask扩展包,这里有一篇官方的文章介绍实现方法。对方法总结一下:
- 给flask.response.set_etag()做一个猴子补丁(Monkeypatching)。
- 猴子补丁的内容为,校验请求包的“IF-MATCH”与“IF-NONE-MATCH”信息(即请求包的ETag字段),如果不合法则直接返回错误;如果合法,则执行校验etag,将本次新生成的etag码与请求包中的“IF-NONE-MATCH”码相匹配,则抛出“NotModified”异常(执行304状态码及空包返回),如果不匹配,则进行全数据返回且包含了新的ETag信息。
_old_set_etag = werkzeug.ETagResponseMixin.set_etag
@functools.wraps(werkzeug.ETagResponseMixin.set_etag)
def _new_set_etag(self, etag, weak=False):
# only check the first time through; when called twice
# we're modifying
if (hasattr(flask.g, 'condtnl_etags_start') and
flask.g.condtnl_etags_start):
if flask.request.method in ('PUT', 'DELETE', 'PATCH'):
if not flask.request.if_match:
raise PreconditionRequired
if etag not in flask.request.if_match:
flask.abort(412)
elif (flask.request.method == 'GET' and
flask.request.if_none_match and
etag in flask.request.if_none_match):
raise NotModified
flask.g.condtnl_etags_start = False
_old_set_etag(self, etag, weak)
werkzeug.ETagResponseMixin.set_etag = _new_set_etag
- 校验ETag的行为在API的响应代码中执行。
app = flask.Flask(__name__)
d = {'a': 'This is "a".\n', 'b': 'This is "b".\n'}
@app.route('/<path>',
methods = ['GET', 'PUT', 'DELETE', 'PATCH'])
@conditional
def view(path):
try:
# SHA1 should generate well-behaved etags
etag = hashlib.sha1(d[path]).hexdigest()
if flask.request.method == 'GET':
response = flask.make_response(d[path])
response.set_etag(etag)
else:
response = flask.Response(status=204)
del response.headers['content-type']
response.set_etag(etag)
if flask.request.method == 'DELETE':
del d[path]
del response.headers['etag']
else:
if flask.request.method == 'PUT':
d[path] = flask.request.data
else: # (PATCH)
# lame PATCH technique
d[path] += flask.request.data
response.set_etag(hashlib.sha1(d[path])
.hexdigest())
return response
except KeyError:
flask.abort(404)
app.run()
4 总结一下
缓存是一个减缓服务端压力的手段。对于一些很少改变的且不敏感的资源,可以用开放式缓存,让CDN等中间环节也帮我们存信息。而对于一些少改变且稍为敏感的资源,则可以使用私有式缓存,让客户端浏览器执行缓存。甚至于更新很频繁的还可设置为ETag校验或者数据十分敏感,不能缓存的也有no-store机制。
采用ETag可能是比较折衷的办法,在减缓带宽压力上十分有效,但在减缓服务器计算压力(甚至数据库压力)上仍然没有太大意义(ETag要求服务端先获取了数据之后,再生成ETag,再用ETag与请求包的ETag验证)。
参考:
https://www.w3.org/Protocols/rfc2616/rfc2616-sec13.html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YBbeM33
https://github.com/twiebe/Flask-CacheControl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web/fundamentals/performance/optimizing-content-efficiency/http-caching?hl=zh-cn
http://blog.csdn.net/salmonellavaccine/article/details/42734183
http://flask.pocoo.org/snippets/9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