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构建和谐共生体,融创教育新格局

构建和谐共生体,融创教育新格局

作者: 滴水湖畔 | 来源:发表于2022-07-09 21:02 被阅读0次

    构建和谐共生体,融创教育新格局

    ——读《我们的共同议程》有感(第3篇)

    专业阅读和写作,需要找到行动力的源头,才不至于盲目地计划和实施,从而陷入“听说读写做”的“混沌状态”。

    经过两轮疫情,我们在慢下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同时,可能会思考:世界将何去何从、教育能何去何从、未来会何去何从。

    《我们的共同议程》摘要中提到:我们正处于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在我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遭遇的最大共同考验中,全人类面临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抉择:是走向崩溃,还是取得突破。人们正在日益背弃相互信任和团结互助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正是我们重建世界、为民众和地球确保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所需要的。人类福祉——乃至人类自身的未来——有赖于团结一致,作为一个全球大家庭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为人民,为地球,为繁荣,为和平。一个讯息振聋发聩:我们今天是作出选择,还是不作出选择,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进一步走向崩溃,或者取得突破,走向更绿色、更美好、更安全的未来。我们的共同议程首先是一项行动议程,旨在加快执行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内的现有协议。

    第一,现在是时候重新拥抱全世界大团结;

    第二,现在是时候重续政府与民众之间和社会内部的社会契约;

    第三,现在是时候消除困扰我们这个世界的“信息疫情”;

    第四,现在是时候纠正在经济繁荣和进步的计量办法中存在的一个显眼盲点;

    第五,现在是时候谋划长远之计,为青年和子孙后代交付更多成果,为未来挑战作出更好准备;

    第六,现在是时候以联合国为基石,建立更强大、更为网络化、更具包容性的多边体系。

    《我们的共同议程》是我们的路线图,指引我们重拾这一积极精神,着手重建我们的世界,修复彼此间的信任,我们在当下的历史时刻尤其迫切需要这种信任。

    其中12项承诺下的关键提议,摘自《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宣言》,所有拟议行动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接,并旨在加快实现这些目标。

    1.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2.保护我们的地球

    3.促进和平,防止冲突

    4.遵守国际法,确保维护正义

    5.将妇女和儿童放在中心位置

    6.建立信任

    7.加强数字合作

    8.对联合国进行升级改造

    9.确保可持续融资

    10.促进伙伴关系

    11.听取青年的意见并与青年合作

    12.做好准备

    教育部长怀进鹏出席“教育变革峰会预备会议”及“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指出,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必须主动变革,有所作为。围绕推动疫后全球教育复苏和世界教育变革,结合中国实施教育2030年目标的实践经验和国家磋商成果,他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的教育观,应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贫困问题,发展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全球经济复苏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二是坚持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应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强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紧密结合,着力帮助学习者提升思想道德、科学与人文素养、身心健康水平与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为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有效融合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坚持适变应变与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应推动教育变革,提高数字化与绿色转型能力。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改变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帮助人们适应数字化时代。通过绿色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进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更加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怀进鹏表示,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成员应当共同呼吁,推动国际社会强化对教育的政治承诺,加大对教育投入。应当率先行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推动教育更加公平、包容、安全。应当加强合作,积极促进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凝聚全球教育发展强大合力。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一方天地中,各自发挥着微乎其微的作用。但是每个人的作用加起来就是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呼吸和节奏。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我们能为教育做些什么?我们能为未来做些什么?

    联想到几天前的一次跨地区的对话交流,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正在为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融合做些什么。

    钟老师:董老师,您好!

    董老师:钟老师好!向钟老师学习!

    钟老师:我的“探寻荔枝文化”写好了方案,但是执行不下去了。无比的钦佩您,您是我们班主任工作方方面面的榜样和镜子。

    董老师:我对“探寻荔枝文化”也很感兴趣。

    钟老师:执行不下去的原因,是因为X果场负责人不愿意接待我们,学校跟果场没有联系,家委联系的结果是他们不接待,因为很多地方被政府征收了,他们现在只种荔枝、卖荔枝,不再是旅游观光的景点了。

    董老师:有时候,家委会出面联系,可能更有利于活动的创新和生成。

    钟老师:所以我很佩服您,每年逐层深入,组织序列化的研学旅行活动。S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有区博物馆,市博物馆、市烈士陵园,市气象站等教育资源,但是现在处于疫情阶段,不太适合集中组织研学活动。

    董老师:我们可以赋予人、事、物以文化意义。

    钟老师:今天的交流分享对于我而言收获很大,比如“和蔬菜做朋友”,分组去探究等。比如“探寻荔枝文化”,10年前我们带学生去X果场参观学习。请教您,“探寻荔枝文化”主题和内容还可以做怎样的定位?

    董老师:让我想一想哈。

    钟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不吝赐教。

    董老师:“探寻荔枝文化,激活创意思维”

    1.荔枝的种植、采摘、销售

    2.荔枝的观察日志

    3.荔枝的诗词、故事

    4.荔枝的创作(绘画、书法、诗歌……)

    5.荔枝的文创产品(工艺、制作……)

    6.荔枝与土壤、荔枝与气候、荔枝与植被的科学探究

    7.荔枝与苏轼、荔枝与岭南文化的关系探究

    钟老师:感觉自己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每次开展活动前,要做至少一周的研究准备,去查找资料等。谢谢董老师打开我的思路,能得到您这位研学活动专家指点,真是无比幸运和幸福!最难得您这么平易近人,倾囊相授,可亲可敬!您组织两天的研学活动,居然要提前准备半年之久,这是真研究、真实践,学生才有真收获,而不是走过场。佩服您的创意思维,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

    在“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中,进行恰切理解,寻找合适通道,整合有效资源,通过项目载体,在创生实践中体现道德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015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议程。新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它们既是一份造福人类和地球的行动清单,也是谋求取得成功的一幅蓝图。”

    这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是:

    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目标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

    目标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

    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目标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目标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目标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目标16: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目标17: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二、维护“和谐共存大环境”生态

    地球,是万物同生共长的家园。疫情期间,动植物的生长空前繁荣。万事万物都经历着此消彼长的自然规律,任何旧秩序的打破,是为了新秩序的重建。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德军教授,在《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论人的生存特性与生存使命》一文中提出:“人是未特定的存在物,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形象是不断生成的。自然人是人已是的既成状态,社会人是人生成的变动状态,文化人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这三种状态共存于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其结构比例在人身上的表现构成了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学文化知识,做文化人是人的生存特性和使命。

    人的既成状态、变动状态、理想状态,构成了人的真实存在,以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的角色担当,践行“和谐共存大环境”中的生存特性和生存使命。

    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其第二条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其第六条要求:国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非常重要,而振兴乡村学校教育,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也需要用城乡互动、合作、融合、共生的思路来进行。乡村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与城市教育的互动,学生的参与、老师的联络、家长的资源、社会的协助、家委会的推动,可以共同促成真实情境下的城乡合作。城乡教师和家长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对城乡合作项目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不断整合、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城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也有助于发挥城乡教育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城乡合作,一定是基于对本土资源和本身能力的理解和认识,而采取合作的方式整合开发乡村教育资源,共同发挥“城乡学习共同体”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作用。在城乡教育合作中,建立彼此信任,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真正体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

    学习,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它与“泛在学习”的概念相得益彰。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

    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学习或通过网络获取学习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学生中心教育。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学习的空间。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的最优化的智能化环境将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学习,是缔结共生体关系的过程

    “在线学习”期间,班级组织的“传承家风家训,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活动,因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仅有4位学生及时回应,其他同学都迟迟未动。上一届学生,曾经做过类似活动,学生在“了解家族过去,提高交往能力,传承家风家训”方面有意外收获;这一届学生,在家风家训方面还想深入挖掘相关主题的教育价值,结合年初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活动设计中聚焦主题、明晰思路,通过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实践研究成果的修改和完善,在和编辑老师的反复沟通、学生家长的反复核对中,不断对已有认知进行反思和重建。这里有学生的实践体验、老师的设计实施、家长的教育支持、外部力量的促进提升等,相信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从2018年1月26日至今,深度研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一辑、第二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究》《乡村班级建设》等,对“真教育、大教育、活教育”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和具体实践。

    2019年8月,和浙江武义泉溪小学的“小水滴中队”合作开展“探寻古村落文化”研学旅行活动;2021年7月,和福建周宁二中合作开展“拥抱乡野,透过自然启迪心灵”研学旅行活动,在城乡合作中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

    在真实情境下的城乡学习共同体,强调“生生结对、师师结对、多维协同、差异互补”,通过城乡合作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例如,城市学校将名师课程带去乡村学校,乡村学校则将特色实践课程反哺城市学校,城乡之间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用,优化整体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参与人员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城乡学习共同体”以“尊重差异、协同育人、互利共生”为思想统领,强调在对话交流、合作创生、意义建构中达成“共同目标”和“共同精神”。尊重每一个参与者的个性特点,保障其自身的生态式发展。满足参与者主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生命发展需求,在多主体的“互学互鉴”和“协同作用”中进行多维互动,产生多元发展的效益。在资源共建、过程共享、结果共通中,实现城乡合作的整体化发展、真实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协同化发展。

    基于城乡合作“人人参与、事事可为,我们都很重要”的认识,实现城乡学生“自动化管理”和“自主化发展”,使城乡合作达到“多元发展,幸福成长”的新境界。“多主体跨时空合作学习”的城乡合作还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带着乡村的孩子去城里看看,开阔学生眼界,提高综合素养,通过城乡之间多频次、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促进城乡家长、学生、老师的共同发展。

    (三)学习,是思维批判和建构的过程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在《新课程评论》关于“双减”政策的提问中提到:世界正处于一个迅猛变化的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气候变化,地球的负载越来越大,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需要回应这些变化带来的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

    “双减”背景下,面对未来学习的多样化、互动型、应用型、合作型和可选择性等特征,需要整体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从课程、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需要提质增效。

    通过组织活力、项目研究、连接转化、成果提炼赋能,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提高育人质量。

    从老师教到学生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单科学到跨学科学,从课时学到单元学,从当天作业布置到项目作业设计,这些理念和行动的转变,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批判否定又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所学不再是机械盲目散点状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形成问题解决的相对固定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学改进,都是在适应新形势下的生态教育做出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调整,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寻找一切确定的路径与方法,在不可能的既定选择中发展一切可能的机遇与转变。

    四、提高“教育改善国计民生”效能

    教育,是人类同生共创的事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浙江武义教科所雷所长说: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影响。不约而同的观点,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生态型、传播性和影响力。

    (一)“家庭教育”,为生命存在着色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强调立德树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方法上,父母应当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在家庭教育成效上,父母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

    (二)“社区教育”,为生活状态助力

    在社区思想、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社区居民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法律、民主、教育、科技、生态和审美等意识的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实施,美化居住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等等。对社区居民和学生起到教育、引导、帮助、合作和影响作用。

    (三)“学校教育”,为生长变化导航

    利用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育人功能。联合多股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契合多元需求,充分发挥多主体互学互鉴、同生共长的教育力量,“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站在教育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给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四)“寒暑假教育”,为生态发展赋能

    1、站在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角度,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建设“全纳型、创新型、生态型”班级,培养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育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站在“教育性、综合融通和生命成长”的教育意蕴和教育内涵角度,华师大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从2015年6月开始着力倡导“你好,暑假!”项目,旨在适当降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关注度,将之融入人的整体发展之中,突出寒暑假所应有的丰富的生活。在项目研究中,强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于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凸显学生继续在假期发展学科素养。在假期中,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策划、组织、实施、评价中的领导力;高度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的合作。

    3、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角度,寒暑假是我们相对而言比较自由宽松的时间与空间,我们可以选择休息调整,可以选择专业阅读和提升,更可以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不断明晰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系统化。整合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发挥家委会组织作用,联动社区社会力量,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交织的“建班育人”模式。做有思想的实践者,有发现的研究者,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

    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我们的共同议程》,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共同议程”的协商进程。这一进程在为期一年的七十五周年全球倾听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在该活动期间,所有193个会员国有150多万人参加了在线调查。民调公司也在70个国家开展了调查。这些协商活动显示,公众高度支持国际合作,期望未来多边主义更加网络化、更具包容性、更有效。

    七十五年来,联合国把全世界召集到一起,应对全球性挑战:从冲突和饥饿,到消灭疾病,到外层空间和数字世界,再到人权和裁军。在这个充满分歧、分裂和不信任的时代,如果我们要为所有人确保一个更美好、更绿色、更和平的未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个平台。

    综上所述,世界教育格局和社会发展中的每个人、每件事、每项重大决策都休戚相关。对于全球生态与文明、安全与战争、教育与未来等重大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切实行动,将使我们走出眼前的困境,去拥抱更美好、更绿色、更和平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构建和谐共生体,融创教育新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yi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