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四个章节来讲述袁了凡写给他儿子的书信。这本书和《傅雷家书》类似,是一部家训,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
有名的家训比如南北朝的《颜氏家训》、近代的曾国藩家书。家书无非就是希望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人地人生哲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最能从家训里看出来。
本书包含原文和译文,我只看了译文。读完之后,我对于善人善事以及修心修身齐天下有了新的认识。
立命之学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诗经》里说,我们应当牢记祖先,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
“六祖慧能说,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得追求。”
“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认识自己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把一些失败的事情扭转过来。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就从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固有命数,是再生的义理之身。”
“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说,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又可以说,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所谓“修”,就是自身又过错,都应当彻底改正,永不再犯。所谓“俟”,就是哪怕有一点点的迁就、迎合,都应当彻底斩断它们。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不动念的境界,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学。你很难做到完全不起杂念,但可以坚持念准提咒,不用记数,只是不断念咒,从不间断,念到烂熟于心。在持这个咒语地时候,好像并没有刻意,可以同时在做其他事情;而平时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又好像同时在持咒。一直这样持咒到不起妄念,就会产生很多在常人看来很神奇的感应。”
让我更加相信”一切皆有因果”。不要再去算命、看手相、占卜等等了。
自己的每日复盘和每日总结,好像就是云谷禅师用来记录善恶功过的薄册,善言善行记为“功”,恶言恶行记为“过”。
改过之法
“如今想获得福气而远离祸害,我们可以先不谈行善,而是从改正过失开始。”
“改变过失的方法,第一,要有羞耻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非常重要。因为有羞耻心就可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或许就会沦为禽兽。这是改过的关键。第二,要有敬畏心。天地在上,我们很难欺骗鬼神。第三,要有勇猛心。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就要立即行动,斩断病根。”
“改过的最好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
是啊,知错就改。可我总是知错不改,还一错再错。是因为自己并没有从心里真正的意识到这件事或者这个坏习惯对于我个人有多么大的危害。就拿晚上总是躺着看手机这个坏习惯,我明明知道这样是非常不好,而且非常伤眼睛,可我说了不去看手机,可还是去看手机,因为我并没有真正的感觉到它的危害,虽然我已经近视了。
积善之方
“做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直的,也有曲的;有阴的,也有阳的;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浮夸的,也有充实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容易的;都应当仔细辨别。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地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地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没有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但是有时觉得自己有点儿老好人,虽然帮助了他人,但自己有时内心里是不太平稳的。不做败坏道德之人,还是做个个性有原则之人吧,哈哈哈哈
谦德之效
“《周易》说,天道的规律是,盈满了,就会亏损;谦虚了,就会增益。地道的规律是改变盈满使之流向谦下。鬼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虚。人道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虚。所以,谦卦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
“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
“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心胸狭窄,自己把福泽挡在门外。何况,谦虚的人受教的机会也多,从而获益无穷,这实在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进入社会大熔炉,一直处于谦虚状态,向人学习,但做的还不够,多向人学习,但还要内化知识。
梳理完了书里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一本探讨人生哲学的书。“求人不如求己”,“我命由我不由天”,谁又能真正的了解和认识这两句话呢?而一个人的命运真的是有“定数”的,但可以通过行善修德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变。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2019.1.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