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刘歆利用【五德相生说】来改造古史系统的阐述
也就是,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为了适应统治者的不同阶段的需求,用【五德始终说】来编排各种古史系统。
此书的主旨也是在说明:
1,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
2,阴阳家和方士在秦汉成就了若干政治制度,博士和儒生又是怎样由分到合,又如何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成为了汉代的经学。
3,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而谶纬又发生了那些作用。
谶纬:神秘的语言,神学说,假托神仙圣人预言吉凶。
这样的故事在古代非常多,比较有名的就是
【荧惑守心】害死了当朝宰相:翟方进。爆漏了汉代思想的黑暗面。
两汉的经学:汉学
清朝的文字狱,让读书人的全部心思集中在里故纸堆里,学问完全脱离了人生实用,也就畸形了,偏枯了,但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帮助人们认识了若干未经前人揭出的史实。他们特别注意两汉的经学,长期搜集,整理资料,把看不清的两汉学术,指出了大概的轮廓。
清代学者本来只是反抗【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但是在他们深刻研究汉学以后,竟然看到了黑暗的内幕,权威的汉代学术是建立在【宗教迷信】之上。
刘歆站在最高学术上的鼓吹,王莽站在最高政治地位上的推动,这事情对于王莽夺取汉室政权必然有若干的有利条件。可是这件事发生在西汉,随着王莽政权的灭亡,古文经应该也随着覆灭,但是到了东汉,古文经反而更加昌盛,夺了今文经的正统。今文经本是孔子学派的传承,为何变得怪力荒诞,就要从【方士和儒生的结合】这个角度来看。方士和儒生的结合也是造成两汉经学的主因。
方士的兴起
方士的兴起是在战国时代的燕齐地方。这些地方靠海,给人以无限的幻想,认为可以通过修炼而得以长生不老,离开社会而独立永存,取得与上帝同等的地位。燕是河北及向北「含一部分东北地区」,齐是山东地区。
历代帝旺修仙长生,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贾府贾敬有官在身,但是热衷炼丹长生,最终因服用丹药而亡。
邹衍一派的阴阳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学说,要人们一切行为不违背自然界的规律。
秦始皇在方士和阴阳家的引导下,接受了玄学文化
儒生在这个背景下,为了靠近中央政权,不得不创造一套神秘的东西不可。
从秦到汉,邹衍的【五德始终说】为朝代更替提供了理论基础。
那问题来了,朝代到底是不是按照【五德始终说】更替的呢。那就要简单的屡一下。
首先要确定一下,【五德始终说】可以迎合皇帝的意图,使得皇帝的作为和上帝的作为可以紧密的联系,这里的上帝,是我们本土的上帝,不是外国的上帝,千万不要混淆。皇帝的神性越浓厚,地位越优越,民众也越容易被麻痹。这种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思想逐渐超越了方士对皇帝的影响。法式正途的官吏都要在儒生中选拔。
西汉之末,刘歆整理皇家图书,发现许多古代的史料,想表彰他们,本来这是一件盛举,但是学术性的东西,是皇帝不需要的,一定要插入对皇帝有利的东西才能借的政治的力量。
所以刘歆在《左传》里加进【新五德始终说的】的证据,又做了一部《世经》来证明王莽的正统,光武帝就用《赤伏符》受命,而谶纬一类妖妄怪诞的东西就大量产生了。真真假假,真假难分。
皇帝无论用宗教,还是用上帝的主宰,或用五行学说,总能用方法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那么每个儒生和官吏也就默默的帮助皇帝代天行道的孔子的徒孙。
儒生和皇帝之间相互成就,相互成全。
皇帝需要什么,儒生就供应什么,而这些供应都是由“圣经”和“贤传”里出发的,实际上却是从方士的思想里借取的。
那问题来了:
汉武帝以后为什么不多见方士了?
原来是:
儒生们已经尽量方士化,方士们要取得政治权利也相继归到儒生的队伍中去了。两支队伍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相互融合了。
那今文家和古文家,并不是思想不同,只是形式不同,版本内容不同。
古文家掌握了大量的古代资料,
今文家的谶纬论妖妄怪诞过于荒谬,实在无法取得儒生们的信仰。
反而显得训诂派更加客观。
这个学术的思想主流,秦汉起,东汉盛,魏晋衰,宋后历朝查禁。
读《秦汉方士与儒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