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可以上学、有书读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
午休时间,家有学生娃的同事们聚在一堆,100句有99句是吐槽娃的:“为什么现在条件这么好,我的孩子却厌学?”
毒舌如我经常会反问一句:“真的吗?”
其实,父母们都忘了:在自己当学生的时代,一放假就根本不想看书,总想偷懒少写点作业,或多或少有过厌学的情绪。
其实,在学校和家庭高压环境下,真正热爱上学的是较少的时刻,有厌学情绪才是常态。不爱学习,才是人类的天性,热爱学习才是最稀缺的天赋。
成年后,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人社会化及掌握安身立命本领的途径。可是,由于选择性偏差结果的存在,时过境迁后,父母们有了认知错觉,也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期望和要求。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孩子从有厌学情绪,慢慢患上了“厌学症”。
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患了“厌学症”时,指的是他在一段重要时间里对学校怀有长期的害怕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规律。
一旦孩子开始出现“厌学症”,父母会觉得天塌下来了一般,愤怒、指责、失望、沮丧,甚至打骂孩子,直至最后束手无策。面对孩子的“厌学症”,很多父母简单粗暴地认为就是孩子叛逆、偷懒。更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也有些父母会求助于学校老师,或是专业咨询,但是往往都是想知道怎么办,头痛医头地快速解决问题,让孩子能尽快地回到学校上课,而很少去问为什么。
孩子厌学真的只是孩子叛逆的问题吗?
专业人士刘亮(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在是上海浦东精卫中心临床主任)却提出了“头疼医全身”这样看似不靠谱的策略。
《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这本书是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孩子厌学的成因复杂,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压力大、没兴趣、心态不好、或者青春期叛逆所能涵盖的,它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各个方面,所以它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从系统这个层面来工作。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却首先强调:
先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然后才能讨论我们应该使用何种对策。
如果,不了解原因,盲目套用他人的解决方案,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有可能孩子只是厌学情绪,最后被父母不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整成了更严重的厌学症。
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孩子不愿意上学的五个层次的原因,作者形容为五只“拦路虎”:
第一只拦路虎——社会的过高期待和压力。比如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和孩子厌学脱不了干系;唯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则是厌学的帮凶。
第二只拦路虎——充满麻烦与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比如家长自身的婚姻冲突、负面情绪等。
第三只拦路虎——个人目标和价值感的缺失。孩子的学习无意义感与“空心病”以及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缺乏。
第四只拦路虎——返校屏障。包括同学人际冲突、恶性竞争与偏见;校方的焦虑情绪和压力;同学与老师的特殊关注。
第五只拦路虎——多样的精神医学议题。孩子罹患了精神障碍( Mental health disorder),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等。
虽然是五只拦路虎,其实互相关联,彼此为伍,沆瀣一气,互相强化。反过来,如果其中一只被制服了,其他几只自然就容易被驯服了。
近几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以暴风雪之势蔓延到教育领域,教育焦虑几乎是笼罩了每个家庭,这股焦虑又推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曾经上一代渴望不可及的985、211,如今成了某些父母的底线。冷静下来,想一想就觉得多么荒谬不合理。在唯成绩论的风尚下,在被培训班填得密不透风的日子里,孩子怎么可能真正爱上学习呢?
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虽然大环境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无法控制,但是我们亦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对待事物的态度。
其中,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根本,它深深地决定我们的情绪,情绪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改变对事物的态度,最根本的还是扩大眼界,多看书,多见人,多见世界,你就会发现世界的逻辑并不是如我们臆想的那样:没有好分数,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幸福生活。
同时,也要客观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总是拿别人家孩子去比较,多半父母都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长了一个适合学习的大脑,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潜能都能被培养成学霸,自家娃也只是一个普娃而已。
多和孩子交流交流,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多担待一些、伺机而动,和孩子一起寻找他们想要的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多过滤掉一些来自社会系统的焦虑影响。
其实,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都知道,但是如何做到?还是那句老话:多看书,多学习。父母都不好好学习,孩子怎么爱上学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