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鞋子叫鞋子?为什么鸟叫鸟?为什么椅子叫椅子?
1,人类的认知和感知
哲学上自古就有一个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太过玄虚,哲学思辨了几千年,仍然没有定论。
如果从我们自己周围的世界来看,我们周围教的起名字的事物为什么是这个名字,而不是别的名字?比如,为什么鞋子叫鞋子?鸟叫鸟?为什么椅子叫椅子?
那些研究这类问题的行为科学家(behavioral scientists),把重点集中在认知(cognition, human thinking)和感知(perception, hum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人类认识和感知自己周围的世界事物,是通过概念(concepts)把周围的事物进行归类。
2,什么是概念?
①概念就是让你把你周围的事物进行分类归类经验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比如家具、蔬菜、动物、职业、鞋子、鸟类等,归类的事物都因为具有相同的特征,才被分为一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概念对人类特别有用处,就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概念,把周围事物的信息进行归类处理。比如,看见一个椅子,你就把它归为椅子一类。即使千差万别,你也可以根据一些共性,把它们归类为椅子。
那么,概念中的椅子有什么共性呢?有腿支撑,有平面可以坐,有背架可以依靠。即使一些躺椅、摇椅(recliners and rocking chairs)不太符合上面的共性,仍可以归类为椅子。
②认知心理学家的问题是:人的大脑对于物体的概念分类,是从哪里什么时候形成的?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传统认知科学认为分类(category)来自于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换句话说,事物分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语言理由可以表达词汇。
比如,我们有一类动物可以下蛋,会飞,有羽毛,经常叽叽喳喳地叫,不用说也知道这种动物叫鸟。传统认知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语言里没有鸟这个词汇,我们就不会有鸟的概念,或者对鸟的分类。
从这里推理,因为世界上大约有6000多种语言在使用,在不同语言里,因为传承和生活环境迥异,对于概念和归类应该是大相径庭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类共有的词语:比如妈妈,爸爸,奶奶等,似乎多种语言里的发音都近似。
又比如,爱斯基摩人或者因纽特人,因为一只面对的是冰雪世界,所以对雪的感知认知自然大为丰富。因纽特人语言中关于雪的词汇有12个之多,而英语里好像就只有一两个(snow)。
二,挑战传统
许多年以来,关于事物概念分类的本源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来自于语言的理论,是占统治地位的。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埃莉诺.洛施(Eleanor Rosch),基于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发表了革命性的研究报告,挑战这种传统理论观点。
她的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关于事物概念分类的能力,不一定必须来源于语言,而是存在于人们本来就存在的生理能力中。一句话,基本概念分类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天生就有的。
1,洛施的心理学实验理论假设
如果说人们出生伊始基本概念分类认知能力是一张白纸,那么,所有同类物体的分类认知能力应该是等同的。
在现实世界里,洛施注意到人们对于一些事物的分类认知能力,对同一类别的事物中有的成员的认知能力要明显好于另外一些事物。
比如,关于鸟类。一想到鸟类,你的脑海里可能就蹦出一个燕子的图画,或者是老鹰,或者是麻雀;你不一定立即想到难以见到的企鹅,大鹅,或者鸡。
因为在你的脑海里,有一个标准典型的鸟类模型(Prototype, ideal example),像燕子能飞、有羽毛翅膀,筑窝,下蛋等。
落实的观点论辩,我们的大脑心理分类界限是不清晰的,我们判定企鹅和鸡是不是鸟,需要和我们脑海中典型的鸟进行比较(prototypes)。她相信这种基本事物的标准原型,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是与生俱来就有的。不是后天通过语言学习,才拥有的。
2,洛施的丹尼心理学认知实验
洛施在上世纪60年代,旅行中发现了一个完美的实验标本群落,新几内亚的丹尼人(New Guinea, Dani population, Stone Age)。由于与世隔绝,丹尼人仍然使用是石器时代的文化和语言,这种原始语言中,几乎没有现代的一些概念。
洛施的心理学概念认知研究,就是关于人们常见的色彩的分类。大家知道,英语里有11个色彩分类:红、黄、绿、蓝、黑、灰、白、紫、橙、粉红、和棕色。
人们对于每种色彩有一个焦点色彩(focal color),比如想到红色就会想到火红,就是红色的焦点红、或者典型红,人们在识别焦点火红的时候,比其它同类的红色或者非红色彩,就是识别速度要快得多。
而新几内亚的丹尼人呢,对于色彩只有两个类别:mili, 描述黑、冷(black and cool);mola, 描述光和热(light and warm)。洛施因此推论,如果传统的概念分类认知理论正确,即认为概念分类认知能力来自于语言;那么,丹尼人就应该只有两种色彩概念分类。
为了检验是否正确,洛施决定教丹尼人学习识别英文色彩分类概念:教他们8种焦点色彩(focal colors), 和8种非焦点色彩(non focal colors)。如果洛施的假设成立,如果色彩概念分类的能力是天生的,语言水平仍然停留在石器时代的丹尼人,不可能从语言中后天学习掌握色彩分类,因为他们的语言里只有两种黑和光。他们学习8种焦点色彩的速度应该比非焦点色彩的速度要快,因为假设基因里就烙刻有焦点色彩分类概念。
3,洛施实验的丹尼参与者
洛施选择参与实验的丹尼人年龄位于12-15岁,每组12名男性,都首先通过测试确定不是色盲,也首先在参与实验前都确定他们对于色彩的概念分类就是只有黑(mili)和光(light)。
①使用油漆店常用的色卡(color chips),代表特殊色彩的波长。
第一组使用焦点色彩来进行学习测试,粉红、红、黄、橙色、棕色、绿色、蓝色和紫色。
另一组使用再焦点色彩之间的颜色色卡,来进行学习测试。比如红棕色、黄绿色,这些色彩称之为非焦点色彩。(non focal colors)
②测试的过程
在小心翼翼地尽量规避开一些影响测试结果的人为因素后,对丹尼人的实验开始进行。每组丹尼人被告知,他们将会参与一项任务,有老师教给他们一门新的语言。在第一天,研究者分别把各组的色彩交给实验参与者,并且让他们重复巩固记忆。然后,打乱洗牌后,重新进行。每次,参与者把色彩说正确就给予奖励,如果说错了,就告诉他们正确的色彩名字。
经过5-12天后,再来测验学习成果。在结束学习阶段的时候,进行所有参与者都参加的综合测试,来验证参与者是不是掌握了新的色彩语言识别分类能力,以及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能力(transfer abilities),或者是只在原来的学习条件下掌握了。
③实验结果
焦点色彩学习者的错误率在学习期间是8.54;而非焦点色彩学习者的错误率是18.96;这样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在实验色彩学习期间,焦点色彩那一组基本上用了5天时间,就完全掌握了8种焦点色彩概念分类;而非焦点色彩那一组,用了12天才基本掌握。
另外,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有4个非焦点色彩学习组的参与者,感到学习困难挫折感强,几乎要退出实验。实验研究者,费了好大的劲,才劝说他们坚持下来。
丹尼人色彩分类实验洛施的丹尼人色彩分类实验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使用石器时代语言的丹尼人没有任何色彩概念,他们在学习使用焦点色彩语言(focal colors, pink, red, yellow, orange, brown, blue,green, purple)的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比那些非焦点色彩要快得多。她据此推论,之所以学习的快和容易一些,是因为焦点色彩符合人类基因烙印里的标准色彩模板。因此,她认为在所有人类大脑中存在天生的一些色彩概念分类模板,不论是用任何语言或者像丹尼人那样从来都没有使用过这些焦点色彩概念。
一句话,人类基因里天生带有某些基本概念分类的模板,帮助人们区分周围世界里基本的事物,人们认知和感知周围世界里的事物,就是把周围感知到的事物同自己的标准模板进行比较归类。这样,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让人们不是从原点开始学习生存能力,而是从代代传承的基因基础上再适应周围环境。
这种烙刻在基因密码里的事物概念分类,洛施称之为自然概念分类(natural categories)。
④洛施的实验结果还有另一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的意义。
一旦我们对于某一种概念熟悉,变成我们自己的自然归类(natural category),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一个标准的认知概念模型,我们再遇到同样的事物的时候,就会自然归类,然后与我们认知的标准模型进行比较。
这也是一种学习成为专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你必须对某一类信息足够熟悉,然后才有能力构建你自己的心智模型。一旦你构建起自己与自然世界事物归类足够准确的模型,你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对同类事物信息进行快速处理,然后在不断补充构建你的理想模型中,你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有经验的医学专家,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准确断定X片上的患者得了什么重病,准确率非常高。
三,洛施实验结果的后续研究和最新应用
1,洛施的后续研究
在洛施的后续研究中,她指出人类大脑中的自然事物概念分类,如果用严格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时候,是没有严格、清晰、特别的一成不变的界限的。这种(natural categories)自然分类概念虽然与生俱来,但是随环境变化因人而异发展。
比如,如果定义鸟类共同的特征是:能飞、有翅膀、会叫、在树上生活的话,喜鹊完全符合,但是燕子就不是在树上筑巢,而往往是在屋檐下。
蝙蝠算不算是鸟呢?蝙蝠能飞,有翅膀,也能叫,但是有人认为蝙蝠不是鸟,淡然也有的人认为是。
因此,洛施认为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概念分类模板的形成,也是在运用基本模板,然后不断发展形成的过程。
2,最新的心理学实验应用
洛施的方法比较苛刻,一是世上再难寻类似丹尼人这样与世隔绝的部落,可以作为样本研究;二是研究费时长,费力,难以进行。现在有三种较为简易的实验方法:
①在实验中通过让实验参与者进行询问打分的方式,(1-10),来分析一个物体,与你的标准模板匹配程度。
比如说到狗的概念,典型的德国牧羊犬,可能大部分人给的分值为10;而如果是一只法国斗牛犬(French bulldog),可能你的分值就只有3,因为不符合你关于狗的的典型模板。
②第二种方法,更为简单,是通过听一段话用按钮来说明对或者错,用按按钮的速度来显示,你对于听到的事物的熟悉程度。
比如,听到一只火鸡是一只鸟,你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率,就反映了你把听到的事物与心智模型比较之后,认为的匹配程度。
事物与你的标准模板越匹配,你的反应速度也越快。
③第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参与者对事物列表归类,或者划线连接。
比如说,说到家具的时候,你可能快速将椅子、桌子、橱子、沙发归类,小储藏箱、书橱、公文包一类的可能就排在后面。
如果你提问哪些是人类情感的时候,你可能快速将幸福、愤怒、焦虑等常见的七情六欲连接在一起,那些混淆和怒火之类的,可能就慢一些。
归类快的,有可能就是你的焦点分类概念,归类慢的、需要思考再确定的,可能就是你的非焦点归类概念。
3,洛施的实验结果一种有科学家在挑战,提出疑问
一些科学家通过在巴布亚的(Papua)2010年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类似洛施的试验方法和人群,但是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们学习掌握概念分类,是通过语言来得到的。
孰对孰错?也许真相就在于当需要准确描述事物概念定义的水平的时候,就会激发语言来进行定义,用语言来描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