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时和儿子聊天,我说:没想到我们中国竟然有一个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他叫贝聿铭,就在5月16日去世。据说法国的卢浮宫的入口金字塔建筑和香港的中银大楼就是出自他的设计。真是厉害!儿子接着说:哦,那个啊,我看过。苏州的第16代富豪,他父亲是中国的银行家,后来大学在国外接受的教育,但他一直以华人自居。
过了一会儿子突然问我:你对阶级固化怎么看?我回答说:这个应该不能绝对化。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你比如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本身就出生在罗马。有可能有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只是别人的起点。如比尔盖茨的小孩,他出生就在珠穆朗玛峰,别人可能穷其一生都难以攀登上去。
儿子说:我越来越觉得现在阶层的固化。比如说北大附中的小孩他们现在就在读托福的英语,和外教日常对话,考虑的是出国留学,可我们其他省的小孩感觉考上个985就不得了,父母还很满足。还有比方说现在考上清华北大的,绝大部分都是家庭条件好的,来自农村的是凤毛麟角。像我们班前十名的只有一个同学来自乡下,绝大多数是父母有工作的。
现在乡下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摆脱他所处的阶层,你看他们的父母现在大多离开他们外出打工,孩子不能与他们的父母在一起,所以就陷入了那种放羊,卖羊,换来的钱建房,娶媳妇,生娃,继续放羊的循环模式,走不出来。

而且现在的很多农村,成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可以说中国现在城市的发展是以抽干农村的血液为代价发展起来的,且短时期内这种现象无法扭转。
听完儿子的一番言论,我内心很是震惊,很惊叹于他对这种现象的深入思考,以及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格局他是何时养成的,我竟然不知道!回想起他在选拔考试语文作文的给我讲述他的那篇作文,题目是半命题“有个 真好”,他填写的是“有个强大的祖国真好”,心里就为他叫好,我说你这个题目很大,我感觉不大好驾驭,你是怎么构思的?他就给我简略的说出他的构思布局,从中国的历史说起,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再联系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努力奋斗,最后套用《出师表》中那一句“则中华民族的复兴可计日可待矣!”结束。当时我就感觉儿子的这篇作文肯定不俗。几天后儿子果真选拔上了。
再联想到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班上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其中不乏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平时就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与父母一年难得在一起,这种时空距离的割裂,让他们的情感难以得到滋养,情感的荒漠化,对他们的一生都是一种伤害。所以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如果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更加导致孩子将来的局限,这更是阶层固化的主要因素。
如何改变留守孩子的生存教育环境,我想还是有待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做个爱学习的父母,让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