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父母对我约束太多,让我上学,逼我干活,还买不起我想要的礼物,给不了我想要的童年生活。
我出生于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紧接着迈步走向21世纪。在改革开放席卷而来的30年里,父母没有去外面闯荡,但世界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我幻想过看上彩色电视机,迷恋过海内外影视剧,憧憬过拥有假日省外游……
当我把这些心思告诉比我小几岁的弟弟后,某日,他在饭桌上诚恳地向爸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别人家有彩电?为什么别人家孩子不用干这么多活?为什么你们不带姐姐和我去旅游?” 对此,母亲抱怨道:“哪有那闲功夫,咱家也没那个闲钱,” 又补充说:“那也要看你爸有没有别人家男人有本事。” 看到一旁沉默不语的爸爸,我被弟弟的天真打败了。
此时,想到我的孩子拿自己的家境和别人比较时,我的表现和母亲如出一辙。幸运的是,儿子的释然倒显得比当年的弟弟成熟多了,因为儿子会自我开解说:“不怕,没事,等我长大了,我自己赚钱。” 显然,这是我“言传身教”的结果,而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也许等我儿子面对他的下一代,才会有更全面的判定。
成长可能是一个魔盒,里面有许多的未知,遇见它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做了最好的规划。要承认,成长确实少不了长辈对晚辈的牵引,而引向何方很重要,能顺应孩童内心需求,自是皆大欢喜,如若不能,轻则引发冲突,重则留下心理隐患,这隐患便是那“规划”之外的“未知”。
以我自己来说,父母一直以我的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为傲,他们都认为我懂事孝顺,才会努力学习,他们又怎知我内心深处的悔与怨。艰辛的童年让我早早地明白了独立谋生的重要,以至婚姻破裂时我可以选择不留恋,结束这种关系。
有人说,我们的成长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这双手可能是你努力建立的生活认知和周围人浇筑给你的价值观。但隐秘在背后的,还有你难以捉摸的心理印记。这种印记在某些时刻会引发你的行为应激,虽然这类应激是少发的、一瞬的,但结果却是致命的、不可逆转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冥冥之中,命中注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