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俗不可耐的文章题目,不过,我实在才疏学浅,想不出用什么标题,权且用之。
1 我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
人是不断成长的。
十三年前,我在北方工作,那时我是一个不苟言笑、严厉有余、温情不足的老师。像北方的冬天一样,苍白的太阳永远散发着不冷不热温淡的光。我不善与任何人交流。
但是,孩子们单纯、善良、宽容,无条件的接纳老师——孩子们与我互相改变着。
夏天,全体中高年级师生要挖山土,用来种花。我的学生两人一组,抬一个编织袋,我自己背一个。就这样,在炎热的太阳底下,在种满格桑花的路上,挥汗如雨,往返于十里地之遥的学校与山上。
干完了活,我坐在山顶休息,班上的女孩子拥过来,横七竖八躺在我身上——那时我感到一种奇异的温情,我几乎不会动了,就让她们那样躺着,生怕我有什么举动惊扰了那一刻的宁静美好……
那一年教师节的早晨,刚进校门,班上两个最淘的男孩子神秘兮兮的跑过来,说:“老师,过来班上……”
看神情,我以为他们又打架了。皱眉到班级门口,哐一推门,脚才迈进去,就听见“嘭”的一声——头顶的气球爆炸了,各种各样的花瓣——紫菀,桔梗,太阳红,九月菊……在晨曦中簌簌落落飘然而下,扬了满头满身。
紧接着,全班同学唰,起立,一起喊:老师,教师节快乐!——瞬间,雷鸣般的的掌声淹没了我……
几个淘气包拿起一瓶瓶两毛钱的汽水,把它们喷出来,喷得得到处是水。教室天花板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豆角形气球,花花绿绿的皱纹纸剪的彩带;前后黑板上画满了漫画,写着“老师节日快乐”的巨型标语祝福、同学们乱纷纷的签名;讲台像供桌似的,供着野花野果——碗口大的大丽菊,姜黄的太阳花,一串串红蓼,山梨,山葡萄,榛子,秋海棠……都是山野间采来的,有些是家里种的,满满的,都是纯真的爱。
那次教师节,他们给我过了三天。并且这个教师节的热度传遍学校,其他高年级迅速效仿。那时他们四年级。
我喜欢农村的孩子。
教一年级时,我坐在窗前弹脚踏琴,他们小小的,簇拥在我身边,琴声响起就大声歌唱。
三年级他们初学写作,被领导批评,说作文写的短,在全乡三年级作文展出时出尽丑。
四年级时,他们的习作,受到区里督导表扬,评价说,他们作文比六年级的好。
我清楚,三年级写的短,但是,每个字都是他们写的,每句话都是他们说的,这跟别的学生写的千篇一律的大同小异的作文不同——他们没有把作文当成任务去完成,他们在写自己所看到的,所思,所想,所以他们四年级才能有一个飞跃。
我们都顶住了三年级时来自领导的压力。这很值得庆幸。一说上作文课,他们就“吔”!——“生活中会遇到难题,只有解决了,才能更好的往前走。”——这是我的四年级学生说的,他自学数学,才有此感悟。
——他们活用课本,改写课文,与原文对比,给课文提问题,一堂课通常我的话很少,都是孩子们在说,在表达(市里督导听课之后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很强)……我把语文书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大的善的方向没有错,就行。因此在一次乡里抽测语文阅读时,他们才能获得第一名。
一次带要学生到乡里讲公开课,全校开会讨论我如何讲,大队辅导员说,让孩子背答案,滚瓜烂熟,不出错,像开队会那样。全校老师沉默。校长完全认同大队辅导员的意见。我拒绝了。校长生气,一拍桌子,散会!
——我清楚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学生很有把握。那堂公开课很成功。乡里副校长跟我闲聊时说我“宁折不弯”,我诧异的想,一个教师有什么好弯的?再说,我挺看不起上假课的老师。
总之那是一段快乐的教书时光。我渐渐懂得了什么是人师。
2 代沟是不存在的
我来到南方,五月中,在一所中英双语的私立学校应聘。我那时已经有一整套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作文训练方法。
校长问,“您对‘创新’怎么看?”
我说:“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完全考虑小孩子的需要,就会知道如何的‘创新’,不是只在‘新’上下工夫……”
校长说:“好,明天你来试讲,讲作文。内容你自己定。”
第二天给六年级孩子试讲,我讲了一个跟老鼠有关的故事,用的是以色列教育家弗斯坦设计的一个智力题:一只小老鼠如何能吃到一张三条腿的高桌子上的蛋糕。
我在黑板上画了那张桌子,那块蛋糕,和那只高高伸出前腿的小老鼠。事先学生不知道是一堂作文课,他们以为是在做一个闯关游戏,因此踊跃的帮老鼠想了很多办法,其乐融融的完成了这堂作文课。下课之后,那群孩子,挤在办公室门口眼巴巴的望着我,希望我留下来教他们——当然,我肯定会留下来,没想到,一做就在这所私立学校做了十二年。
学校的校训颇为大气——是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当时没想到的是,这校训“为往圣继绝学”,真的成了一句必须身体力行的话,全体语文老师都在做这项艰难的工作。那还是2005年,儒学在中国大陆上还很陌生,我们也从头开始学习,在校长的带领下,开始摸索出一条怎么给小孩子讲儒家经典的路。
儒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门,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孝经》,粗读了《史记》《资治通鉴》,《上下五千年》《少年二十五史》,了解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周易》,《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民国时期国小国中的教科书……像读大学一样,在这所学校,属于“半工半读”。
我正面的了解了中国,中华民族。这使我从新思考教育。一个老师如果完了,那么这个班级也完了。一个民族的老师完了,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救了。老师承担着承传民族文化的重任。只要民族文化不死,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希望。民国时期,有人忧虑说,我们是把孩子往低教。民国已经注重教育,都有此说,那么现在更是。
校长一挥手,我就做了教导处副主任和德育主任,负责语文,国学,历史,音体美武术科技教学,一切兴趣课,校园文化布置(除了数学英文)和心理健康。我提出文化治校。要给孩子一个本真的自我。孩子跟老师之间根本不存在代沟(中学生也一样,我有幸教过初中生)。代沟是不负责任的说辞。
校长说好。有多大能力你就用吧,校长不做过多干涉,他只把握宏观的大方向。也很少检查工作,平时一走一过,全看在眼里了。从此我接触更多老师,发现了他们的优点。我也不干涉老师,他们有什么好点子,我全力配合。
有一个下午,校长要求我给全校老师行鞠躬礼,他们回礼,为的就是推行鞠躬礼——女士双手叠放在腹部,男士双手下垂,男孩女孩也一样。早上学生来行礼要鞠躬90度。其余时间不必行那么大。
我先按照校长要求给全体老师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儒学培训,然后搞了半个月的国学教研。这期间,发现,儒学没有指定大纲,没有固定程式,老师们讲国学的风格凸显了出来,或者风趣幽默,或者雍容大气,或者润物无声,非常棒。
孩子也喜欢。我发现四年级孩子能粗浅翻译《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基本没翻译错。我们的教材没有任何注释。学生们喜欢国学,在讲国学的时候,他们坐的很直,精神集中,能感到他们散发出来的旺盛的场。在这种文化中,孩子们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同学,珍惜生灵万物。
另外,家长和学校之间要建立一种信任,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越和谐,孩子越有安全感,也容易教育。因此学校跟家长之间没有纠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校长的主持下,学校的一切奖惩制度都围绕儒学。师生改行鞠躬礼,少先队取消(市里领导检查,认为很好),改设学生会。
学校的课室布置一律改成传统文化的,黑板上方是孔子像,两侧是儒学名言。后面也是儒家名言。四个柱子上全是传统工笔或山水画。
学校的文化布置我亲自操刀,全都以传统文化和儒学为主,展板,板报,宿舍里的画,全都正面,正统,光明,向善。在这里要感谢那些网上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懈的努力,美术,才有这么丰富的素材。
学校一切奖惩制度围绕国学教育。孝悌奖,友爱奖 ,挑战奖,进步奖,首善之星……奖状很特别,跟一般的奖状不同。
从大方广网站上下载每周一字,做成幻灯片,讲解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幻,附带孝悌忠义和一切向善的小故事。每周的德行互动表也如此。
校歌改唱《跪羊图》,非常非常好听。学《跪羊图》手语操。无论开学、大会小会、间操时间,都唱这首歌。中午和晚上放传统音乐,我应校长要求,收集了一周的音乐——《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紫竹调》……杜绝一切靡靡之音。
美术改为自己编教材。每学期开学,我要跟美术老师定好教什么,除了无理智糊涂乱抹,一切光明向善的都可以教。
音乐课校长要改学谷建芬作曲的《新学堂歌——唐诗新唱》。我就严格把关,只唱唐诗,在网上又搜索了一些。
第一次策划唐诗新唱元旦节目,我定主题为“诗韵流香”,决定让音乐老师拿下整场,为的是把好关。她做到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节目到了最后,孩子们一起唱《春晓》,一起舞蹈,欢乐的气氛把家长也带动了起来,他们自发的欢呼,涌上台来,事先竟没一点准备。
从此以后,每次策划元旦和六一节目,都搞传统文化,效果出奇地好。
有年元旦,我跟科技老师策划,让他的两米长的纸飞机在空中撒糖,小的椭圆形飞行器打出中英双语的“新年快乐”。效果很好,他的纸飞机撒红包(两角钱)和糖果,孩子们就去捡,节目一开始椭圆形飞行器就飞了出来,挂着红字条的中英双语节日快乐,很轰动。
……
有这样一群同事,想做不好工作,都不可能。
2014年我做了一个“大语文观”的书,送到教育局,受到好评。这给了我们的工作一个总结。
科普大篷车在学校启动的时候,我策划了整个仪式,来了很多领导和记者。我说:“不宣传他们是领导,只对孩子说,要来许多客人。”校长十分同意,说:“来了就让他们站在学生队伍后面。”
他们说,孩子很阳光,这在别的学校是看不到的。
以往毕业生,考完大学都会回来看望老师,他们很感慨,高中毕业,对学校的儒家文化才有更深的体会。有个毕业生说,将来,也要开办这样一所私立学校。
因为教中高年段,我教孩子们将所学的儒学融入作文中,他们看问题更宏观。比如一个孩子的作文“我的收藏”里用小标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写的是项羽和勾践。他收藏名人的一生。孔子教会他仁,孟子教会他义,岳飞教会他忠,……在《考试之前》有个孩子写人一生会有很多考试,比如考试作弊否,官员贪污否……小的临时测验不断,孔子为人准备了复习资料,仁义礼智信……
3教研,很未知,但能看到前景
2013年,我又变成了教研主任。担任两个国学实验班教学。
国学实验班的教室重新布置。一进门,得脱鞋。门口有鞋架。室内是地板,墙围也是。课桌是仿古的,要坐着上课,学生有蒲团。教室后面的板报改成巨大的黄绒板报,贴学生作品,上面是《清明上河图》。前面黑板上是孔子像,两侧是儒家名言。
语文课全面改革,教《中华字经》,两年学4000个字(小学六年级毕业只要掌握3500个字,很限制儿童)。他们二年级时测试,程度优秀的学生完全掌握4000个字(不止这些),读初中教材的课文完全不在话下。程度一般的学生掌握2000个—3000个字。二年级孩子翻译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也没问题,这使我对小孩子的理解力刮目相看。
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全从基本功练起,体育课加入花样跳绳。美术画展时,孩子们共同临摹《清明上河图》,巨型绘画,虽然很幼稚,但他们初步理解了传统绘画,那张画裱出来,孩子们跟它合了影。劳动课学生种菜,种胡萝卜,种毛豆,种白菜,都是自己动手。学习养蚕,看蚕宝宝的发育过程。科技课他们成立航模小组,一有活动他们就拿出航模来亮相。——总之,我有一帮特别能干的同事,工作很愉快。
我每周要带着老师教研,分析每个学生情况。然后存档。这期间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孩子,只要你不限制他,那么,他可能创造奇迹。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可爱,比如,他们会一窝蜂冲上来抱着我叫“妈妈,我一个人的。”“我一个人的。”最后变成齐声呐喊“我的!”“我的!”(很自我,是不是?呵呵。)
校长要搞国学班开笔礼。我详细研究了开笔礼,觉得古人真是很珍视小孩,把他们当成人去教育,以人为本。开笔礼搞的很成功。
第一次我领着全校师生祭孔,我想到1974年孔子文教基金会在美国成立,前去参与的都是各国政要。我想到孔子的一生,想到知识分子文革时期受到的打压……差点没忍住,强挺着搞完仪式。那次祭孔,同事说,不知为什么,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了。我没说什么,只是长叹一声。
我策划了学校的女儿节和男孩节。女儿节买唐代服装,研究唐代头发怎么梳,然后全校女老师我亲自给梳唐代发饰,穿唐代服装,感受中国唐代文化。正好学校开设《女诫》课,女孩子们理解“安”字就是房子里有个女人,这个女人安定,家才安定。
校长又搞“大成礼乐”,舞蹈队女生跳“福兮”,男生也跳,他们都穿汉代服饰,为此我特别研究了汉代服饰,买来那种传统的给孩子们穿,让他们初步感受汉代的礼仪。
4多读书,读好书
学校的图书馆有几万册图书,每天孩子们可以借阅。晚修时间,写完作业也读书。课余时间经常看见他们拿着书在读。
我去外校上公开课,到区里做课,送课下乡,感受最深的,是外校老师和学生跟我校的师生比,他们读书太少了。他们评课时经常说这位老师读书很多,一堂课中有美术,有动植物学,有儒学,旁征博引……其实,不是我书读得多,是他们不读书。
做完课,小孩子们很兴奋,经常离开时说:“老师,留下来教我们啊!”有时在办公室评课,外面簇拥着几个小孩,虔诚的拿着他们的作文让我看,希望指点一下。其实多读书,就可以解决写作不好的问题。
我上作文课通常讲超纲的,比如电影手法、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说法,西方的心理分析,通感的用法……孩子很爱听。所以,他们要多读书。
读书可以使人说的话更接近根本。在各种校外家长会上讲德育,家长经常很感动。我走时他们会突然叫老师留步,然后咔擦,拍张照片,或者家长会后留电话,或者家长会后会眼泪汪汪的跟你交流。——我知道,他们认同的是接地气的话,认同传统文化,认同普世的善。
网友评论
古先生好!
开始循环一下《跪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