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心,是上等的律己,心中清净,不生妄念。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
尽量避免在情绪不佳时写作,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写下的文字更多的只是宣泄,而非思考,有违写作的目的。比起情绪的失控和跌宕,我倾向冷静,甚至是趋向于冷漠,唯有如此我才能客观理性观察自己和处理各种关系。
本想暂停一天,但好不容易进入持续输出的状态,不想被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所打乱。
下午回来后,我就一直待在房间里没有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爸妈吵架的时候,妈妈总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抽泣。我不敢接近,也害怕这样的气氛。总觉得下一秒妈妈是不是就要离我们而去,他们是不是再也无法和好如初。
下午五点钟,儿子进来,“妈妈,你怎么了,心情不好吗?”
“嗯,有一点。”
“因为什么事情啊?”儿子试图想要安慰我。
“你不知道原因吗?”
“我不知道啊。”
儿子不知道用什么话安慰我,看我不说话,又自顾自地出去了。我见他默默地将客厅里散落一地的棋子收拾了起来。
其实,他早已觉察到异样。这么大的孩子,或许还无法理解大人情绪的深层次原因,但早已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了。
收拾情绪,从床上爬起来,不愿意看到孩子因此变得沉默。没有做饭,送儿子去上象棋课的路上,带他去了常去吃的那家寿司店,只点了他的份,看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妈妈,你不吃吗?”平时大大咧咧的儿子,此刻变得懂事和细腻。身为大人,反而不及孩子,任自己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着实该反思。
如果没有孩子,可能很多名存实亡的婚姻早就散了。其实,孩子和婚姻的聚散没有绝对的关系,只不过是以爱之名将无法抉择的责任推卸给了孩子,而免却自己被冠上软弱的头衔。所以,这纯粹只是个人的选择问题而已,没有那么复杂。到底是不是真的为孩子好,难道我们不知道吗?
不要夸大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其实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再正常不过。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情,静观其变。人喜欢将偶然解读为命运,或许人的思绪与行为本来就是这样,不是任何时候都有道理可言。其实,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有时候连自己都搞不懂。我们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由自己掌控的,但其实都是无意中随着环境产生的反应,这就是非理性的一面。
我们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一种自我中心和认知局限带来的错觉。世界上那么多人,总有一些人在做着相同的事,面临着类似或者相同的问题。好比上天给我们每个人出了一道同样的题目,而每个人的解法不同,结局和答案亦有所不同罢了。而结局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感受与启示。
生活中面临的逆境会练就我们生存的本领,迫使我们寻找到绝地逢生的途径,而感情的逆境能让我们的心智快速成长,但前提是自身要有主动的深入的反观和洞悉。在情感的问题上,莫不是面临着无奈和情不自禁,也不会迫使自己找到自洽自处的解法。这道命题,只能一步步寻找答案,从依赖、挣扎,到自处,还能保持对未知结果的一种平和的期待,着实不易。就像爱情电影的结局,可能在意料之中,也可能在意料之外,甚至等来的是一个未知的结局。但又与我们何干,我们只是局外人的视角而已。电影散场,我们依然行在各自的道路上。
我以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置身其中,也能保持旁观者的眼光,经历时投入而专注,面对结局时单纯而开放,热情而又淡然,不执着于一件事,对待结局也要保持一定的钝感力。
不以好坏去单一的评定一件事,福祸总相倚,事物的发展也是动态的,不用怨叹命运不公,当成考验也好,当成成长也好。都不可怕,迎难而上,说不定也会柳暗花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