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舒服,究竟要不要去医院?这是许多父母纠结的问题。如果孩子病情较轻,去医院不仅耽误时间,还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如果不带孩子去,又怕耽误病情。知名儿科专家崔玉涛在《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里给出的建议是:要不要去医院,只需留意一个信号。
《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是儿科医生崔玉涛在《父母必读》杂志写作专栏《崔大夫诊室》10年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的内容分为宝宝的营养与饮食、常见病和日常护理三大部分。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讲述养育要点,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养育观。作者崔玉涛是国内知名儿科专家,有着20余年儿科临床工作经验。
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信号
同样是发烧38℃,一个孩子依旧生龙活虎,另一个孩子则大哭大闹,吃不下睡不着。哪个孩子的病情更重一些?显然是后者。
《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提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观察孩子的起居习惯和精神状态,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如果日常饮食的时间和量,以及睡眠习惯都发生明显变化,往往提示着孩子存在较严重的不适,这就是疾病信号。而这,恰是许多父母经常忽视的。
崔玉涛强调,父母千万不要以自己主观想法来判断孩子的病情 。比如39℃还能忍,40℃就严重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怎么知道孩子病得严不严重?要看他是否难受。什么叫难受?孩子的自然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就是难受。”孩子生病了,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问他是否难受,小一些的宝贝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是如果他玩得好,作息时间也没大改变,就说明他并不难受。而那些生病后“乖”得不得了的孩子,不爱动也不哭闹,其实说明他很难受。
二、如此描述病情事半功倍
孩子生病了,父母光着急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冷静下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详细有效地向医生描述孩子病情,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病情判断。那么,该向医生描述哪些情况呢?
1、病史变化。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体温有没有上升,来医院之前有没有进行过治疗,治疗后病情有没有变化。这一点还包括现在病史和过往病史有没有关系,比如“孩子很少生病,今天发烧了”或者“这是孩子这一个月来第二次发烧”。
2、用药情况。向医生说明来医院之前孩子吃过哪些药。医生在了解病情后,可能会让孩子接着吃同一种药。如果没有说明用药情况,医生不知情的话,会新开一种药。吃新药从开始吃到见效需要3天左右时间,这样无形中延长了病程。
3、精神状况。吃喝拉撒睡代表孩子的整体状况。孩子生病,吃饭睡觉完全受影响,说明他不舒服。以往活泼的孩子,越是不哭不闹越表示他很难受。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不要使用过于笼统的词,比如“孩子老是发烧”、“孩子一直咳嗽”、“已经咳嗽好久”。这样的词对医生判断病情并没有作用。这样说会更好,如“孩子已经发烧3天”、“孩子是从前天开始咳嗽的”。
三、宝宝生病必须就医的几种情形
《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列举了一些必须到医院就诊的情况,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帮助。
对于出生至3个月龄的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应送医就诊:
1、婴儿颜面及口周皮肤出现苍白或发青等颜色改变。
2、体温高于38℃。
3、出现突发性全身松软或强直。
4、单眼或双眼发红并有白色或黄色分泌物,有时分泌物可将上下眼脸粘连。
5、水样大便每日超过6-8次,而且出现排尿次数减少。
6、出生2周后的新生儿皮肤仍然发黄。
7、全身出现小米粒样的脓包。
8、新生儿肚脐周围红肿,并有黄色或血性分泌物。
9、口腔内出现乳白色,如同奶皮样不易剥离的附着物。
10、鼻塞已经影响了吃奶的正常呼吸。
11、比较难受的呕吐,而不是简单的溢奶。
12、反复呕吐已持续6小时。
13、呕吐并伴有发热和/或腹泻。
14、饮食习惯发生较大变化。
15、长时间不明原因、不易哄劝的哭闹。
16、大便带血。
对于3个月龄至1岁的婴儿,出现以下情况应送医就诊:
1、3—6个月婴儿体温超过38.5℃,6—12个月婴儿体温高于39℃。
2、拒绝奶水等食物或饮食量明显减少。
3、与往常大相径庭的暴躁脾气,对一般干扰反应强烈,睡眠习惯明显改变。
4、阵发性哭闹,拒绝任何人抚摸肚子。
5、大便带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