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和

作者: River本大魁 | 来源:发表于2022-10-17 19:57 被阅读0次

      “中”与“和”,在今天我们的理解里,可能仅是“中间”(位置)“和平”“和谐”(状词)的意思。这些字眼一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联系很弱。但难道他们的本义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到底何为“中”与“和”?在儒家义理结构中,孔子之孙子思所写的《中庸》中说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看到子思对中与和进行了定义。换句话说,“中”是一种定而不发的心理状态,与外界无互动,为“定”。借由阳明先生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可以更好的理解。在开始与外界互动,七情六欲、人心人情开始出现,称为“发”。而对外界发的恰到好处,为“和”。类比一个婴儿在母胎中时的“中”。其有一颗具备创造性、没有善恶加持的心(不可停留于内),拥有人之为人的可能性。而在生下来与外界利用心理、理性不断互动的过程就是“发”。那么如何理解“和”呢?“皆中节”是一种“发”的程度、性质描述。往大方面讲就是仁心外推。如此一来“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万物与你同时呈现出了生机。可以看到在初心与外界互动的过程对于人来说尤为重要,结合阳明的儒家义礼结构,这样一个过程正是一种追求大道、成就自我、与天理同在的过程。

      其次就是如何从“中”达到“和”,让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呈现出来,就是中庸所说的“发而皆中节”。例如有一个人对外喜怒无常,不管面对什么事情反应都很激烈。发的确实痛块,但没有分寸。同时,“发”不能过于冷漠,这样一来就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只有发的恰当,克己、学习功夫的效益才能起作用,心便会越来越清明,让万物如其所示。

      然后在发的恰当的同时,也需要将功夫做到,去不断克己求理。在阳明与其弟子留下的传习录中有这么一则讲: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

      显然,陆澄对“宁静存心”是否是真正的“未发之中”有疑惑。阳明回答并不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存心养性的过程中,可能大多数人安的都是“气”,精气神的“气”。这个“气”并不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还极有可能是一种“怒火”。所以这是心的问题。其次这也不算“求中功夫”,因为只有真正的克己,也就是去人欲存天理,才是功夫。宁静存心并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没有在事上磨练,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与克己大有不同,与自己没有联系。这样一来未必能求到天理。如果只是去求“静”,还不如去学纯粹的禅宗。

      那肯定就会有人说了:我还是达不到“和”呀?该如何求达?究竟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传习录31则是这么说的:问 :“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

      没错,陆澄遇到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遭遇:知识不上进,我们进步不了怎么办?阳明先生说要学习需有“本原”。何为本原?我们定然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凡是做事情都需要渐进的功夫,一步一步发展。就比如一个婴儿,当他在母胎当中只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生命体,拥有无限可能性。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初步形态。当他出生后,才会一步一步学会啼哭、欢笑、认知、行走、学习、孝敬、忠诚……这肯定不是他生来就会的。结合上一个文段,我们就能理解本原为“中”,是一种没有被遮蔽、具有创造性和可能性的本心。在我们接触外界的过程中,心会被私欲和环境所蒙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克己、学习功夫的原因。去恶成善,就如学习和立志。这就和种一棵树一样,当你对其进行培育、灌溉的时候,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长出绿叶强枝是迟早的事情,不需要对其担心。换到这里来,只要你在用心做克己,那么上达、求道就是自然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你故意去追随这些表面的形式,比如树枝果实花朵,就是完全的胡思乱想,对外界的“逐物”。志向可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心之所向,一种成就自我人生意义价值与人之独特的过程。本原固然是那人性中1%平方的事情,内求是最主要的。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和”,恰到好处的“和”。而和的目的就是另一种不一样的“中”,饱满而充盈的中。

      从中与和来看,其实就是在另一种形式上告诉我们如何去完成“上达”功夫。从无到有,再到净、精,可以是一个人境界的提高,也可以是制造一件手工艺术品的过程。本来这件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当做出来之后或多或少有瑕疵。而在我们逐渐去完善它的同时,也是它向外有更加美好呈现丹过程,也就是我们“上达”的过程。如果做好了,所呈现的当然便会如其所示。作为人,我认为“和”值得我们去追寻,也是我们作为人应然去追寻的。如此一来,天地自然各归其位,在我们心中呈现仁之光辉。

相关文章

  • 中与和

    不左不右只唯中,争来斗去终归和。

  • 中与和

    有关“中”与“和”的论述,在《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何谓中,中者,...

  • 中与和

    在儒家的义理当中,有两个起着至关作用的起点与终点的概念,它们分别是中与和,那么,到底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两者...

  • 中与和

    “中”与“和”,在今天我们的理解里,可能仅是“中间”(位置)“和平”“和谐”(状词)的意思。这些字眼一般与我...

  • “中”与“和”——阳明

    在中庸中提到“致中和”,这周和也是的程度上中英的核心观点,那么改中和是什么意思呢?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一种状态? 在...

  • “和”与“中”的智慧

    今天上了一节孔子与《论语》。老师讲了“中”和“和”的思想。我们身在曲阜,孔子的故乡,学习论语是我们所必须的。但这并...

  • Sql中的in和与not in, exists与not exis

    Sql中的in和与not in, exists与not exists区别和性能分析 1、in和exists in把...

  • 和与康

    守中, 与天和,与地和, 与人和,与己和, 自康宁!病安来?

  • 说话技巧让你拥有好人缘

    在生活中的好与坏,大都取决于与朋友、同事中眼里的好与坏,所以,在与人交往交流中,沟通最重要,想和朋友维持关系,想和...

  • 谈教学中的“和”与“不和”

    一、“和”思想的由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我国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对孔子的评价,高度肯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与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yd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