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和

作者: 兰海粟 | 来源:发表于2022-10-17 19:17 被阅读0次

      在儒家的义理当中,有两个起着至关作用的起点与终点的概念,它们分别是中与和,那么,到底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两者之间的慢慢修炼之路又究竟拥有怎样的过程呢?

      其实如果知道中是指人的内心最初的状态,再结合王阳明的《四句教》中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也便可以对中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中吗,就是介于善与恶之间,又完美的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当人们仍然停留在中的阶段时,还根本没有善于恶的概念,因为善于恶是在与人与万物交往之后才产生的。一般来说,刚刚出生的婴孩便处于中的状态,一切尚未开始,万物等待唤醒。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庸中会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本是本源的意思,在此不必多讲。

    那么仅仅停留在中的境界够不够呢?又或者说,能不能呢?很明显是不能的,因为无论如何,懵懂无知的小孩总要长大,你的隐藏在混沌与虚无当中的心灵也终究要与外界进行接触,而只要一经接触,所有之前由于混沌而没有被看见的本能啊,私欲啊习性啊,也就都通通显现出来了。

    此时摆在你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条路是去尝试返朴归真,去重新回到中的状态,尽管这可能意味着你将彻底的与现实世界发生割裂,而另一种选择,即是以孔子王阳明等儒家圣贤为首的选择:在接受中的状态回不去的基础之上,继续朝向更高,甚至超越中的境界前进。不断地通过在现实生活的事情上磨心中的镜子,努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最终当你的认知与行为完全达到了一致,你的内心已经能够像一片明镜一样分毫不差的照应外在的所有事物,也就达到了一种更高的状态,用儒家的话便是和了。中庸同样说过,“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就清晰地表达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但很多人就说了,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从降生开始处于的是中的状态,并且要朝向和前进,可这一个朝向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就拿很多人都会遭遇到的一个在学习中的情况来讲,有时我们学习一个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许是知识点也也许是我们如今所讲的大道),虽然学习的非常认真,非常刻苦,却总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获得成长,获得增进,只有突然灵光一闪,顿悟的时候,才终于能够实现这不跨越。这样的话,是不是相当于我们平常的各种学习都是没有效果的,真正想要获得无论是大道的增长还是知识的增加不惜充满都只能靠陆九渊所说的悟道,进一步说也就是靠自己的天分和缘分了。

    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的,王阳明先生对此提出了非常清晰的解答:你的心本来就像一颗在泥土里的种子,需要你不断地学习来滋养他,让他生根发芽,先是长出枝干,然后长出叶子,最后结出果实。显然,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一样,这颗心的成长的道路是极其漫长的,是肉眼看不出来的,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在生长!可如果你因为在他还是种子的时候就对他没有长出枝干而烦恼,从而停止了浇灌,他还是枝干的时候就对他没有长出叶子而烦恼,从而停止了浇灌…那么,真真正正的,他定然会停止生长。

    所以,成长之路向来都是一个渐修的过程,是在日日夜夜的风光和雨露中滋润而成的,只有活在当下,做好当下,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好的展望未来,朝向未来。

   

   

   

   

相关文章

  • 中与和

    不左不右只唯中,争来斗去终归和。

  • 中与和

    有关“中”与“和”的论述,在《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何谓中,中者,...

  • 中与和

    在儒家的义理当中,有两个起着至关作用的起点与终点的概念,它们分别是中与和,那么,到底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两者...

  • 中与和

    “中”与“和”,在今天我们的理解里,可能仅是“中间”(位置)“和平”“和谐”(状词)的意思。这些字眼一般与我...

  • “中”与“和”——阳明

    在中庸中提到“致中和”,这周和也是的程度上中英的核心观点,那么改中和是什么意思呢?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一种状态? 在...

  • “和”与“中”的智慧

    今天上了一节孔子与《论语》。老师讲了“中”和“和”的思想。我们身在曲阜,孔子的故乡,学习论语是我们所必须的。但这并...

  • Sql中的in和与not in, exists与not exis

    Sql中的in和与not in, exists与not exists区别和性能分析 1、in和exists in把...

  • 和与康

    守中, 与天和,与地和, 与人和,与己和, 自康宁!病安来?

  • 说话技巧让你拥有好人缘

    在生活中的好与坏,大都取决于与朋友、同事中眼里的好与坏,所以,在与人交往交流中,沟通最重要,想和朋友维持关系,想和...

  • 谈教学中的“和”与“不和”

    一、“和”思想的由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我国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对孔子的评价,高度肯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与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ed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