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97天
原文阅读:
9.10 子见齐(zī)衰(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讲解:
孔子看见穿戴丧服的人,或者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或者眼睛看不见的人,他们若来见面时,即便比自己年纪小,孔子也一定会起立相迎。如果经过这些人身边,孔子一定躬身轻步急走而过,以表达敬意。
启发思考:
“齐衰”,读音zī cuī,丧服第二等,仅次于第一等斩衰。齐衰是麻布做的,下摆卷边缝齐。斩衰是用最粗的麻布来做,下摆也不缝边,以示完全悲痛欲绝,不顾修饰。周礼中,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根据血缘关系亲疏远近来安排。这里说齐衰者,是泛指穿丧服的人。
冕,是高等贵族所戴的礼帽,后来只有皇帝才能戴;衣,上衣;裳,下衣,相当現代的裙。冕、衣、裳三字均名词作动词用。
“冕衣裳者”,是有爵位的人,穿着官爵礼服的人。“瞽者”,是盲人。作,“起”义,指自坐而起。趋,犹疾行,这种步态有时是致敬的表示,见到长者或尊者时,要趋。
对方穿丧服,要马上站起来致哀,很严肃地尊重他。对方是个盲人,他看不见我,但我心里对他有同情,行动上就自然体现出来。对待不幸的人或弱势群体,夫子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对方若是有爵位、有地位的贵族,即便还未成年,我也像尊敬成人一样尊敬他。可见,孔子的诚心内外一致。如果从对方身旁经过,一定快步急趋,这也是一种敬意的表示。
孔子的这些行为是一种礼貌和客气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孔子发自内心的对人的体察和尊重。宋儒谢良佐尝举此章及《师冕》章曰:“圣人之道,无微显,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一部《论语》只如此看。”圣人心德之盛,愈近愈实,愈细愈密,随时随地而流露,有不期然而然者。
对服丧者致哀,对弱势群体同情,对上位者致敬,即使是少年,一般对前两者的行为大家都很理解,而向贵族小孩致敬,可能很多人就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的心态反而是,以对在上位者的蔑视不服以荣,以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心态标榜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态,这种以蔑视权贵、获得自我满足的心态也是人性弱点的一种表现。
真正能够尊重旁人的角色、处境、困难,才能理解与照顾人生的方方面面的境遇与可能。人们常说,懂得尊重旁人的人,才能尊重自己。我们都能秉持着这种尊重来对待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和美融洽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