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文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但这些信息中包含了多少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网文所涵盖的信息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创作者们也不免为了赚取阅读量而写一些热门话题事件,然而这些内容却不可称为我们知识库的储备,只能说是信息而已。
提到知识,人们必然会想到公式、定义、诠释、注解或是方法等,这些能够为我们呈现某项标准或是可验证的真理的内容,方可称其为知识。
可信息却不同,不论利弊,我们每天所见所闻所感,也包括知识,都可统称为信息。信息包含了知识,但你所接收的大量信息却不一定是知识。
如果你只关注了几个专门发表知识的账号,并且他们只发布有用的知识,而你又能够保证你只阅读这几个账号发布的信息,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把这个平台当作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
知识与信息量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很杂,杂乱无章的信息会扰乱人的心智,给人带来很多杂念,而知识会作为一种能量储备,当你需要的时候,它总会及时出现,帮你处理各种问题,前提是你具备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日本作家桦泽紫苑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中曾这样劝谏读者:“不论信息还是知识,只收集和吸收自己现阶段需要的,否则,那些多余的信息和知识也不会促进自己的成长。”
02 记忆空间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得不对信息作出取舍
我们能够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学会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源头,才更有助于你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反,如果你获取的信息都是无用的,那么且不说它是否能满足你现阶段的知识需求,光是你消耗在浏览大量冗余信息上的时间,就足够你未来懊恼及惭愧的了。
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宝贵,这一点无需三令五申,人人都知道,只是面对让人上瘾的信息,人们常常无计可施,便默默地选择将玩手机这种行为延续下去罢了。
其实值得我们珍惜的并非只有时间,还有我们的记忆。
03 你浏览网文的动机,决定了你是否会对特定的知识形成记忆
倘若你常常在这种集合属性超强的信息聚合平台浏览网文,那么你能从信息中过滤出知识、并将其构成记忆的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
如果你从书本上看到了某些知识点,至少你能够快速记住书的名字,因为你很清楚这本书中就有你需要的知识,你还可以选择做个摘要,一周之内再回来巩固一下,短时记忆就会被拉长,从而被刻画在记忆中。
一边看书,一边记笔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了,可谁会一边看网文,一边做摘录呢?
为什么后者这种场景不多见呢?是因为网文只是手机软件中的一项内容而已,说白了,浏览网文只是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出现的行为之一,最终目的是玩手机,因此就算你看到了重要的知识点,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动机去支撑你强化记忆。
可看书的目的原本就是想多学点东西,二者的区别,不用过度解读,相信诸位也都能了解。
04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我们的主观记忆会记住那些想记住的,而非应该记住的内容
这话怎么理解呢?当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发生冲撞时,大部分人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及时行乐”,从而在这样的取舍面前放弃该做的事,而选择想做的事。
对于记忆也是一样的,面对那些该记住的事情,唯有主观判断才能决定事情的重要程度。
如果说有一本书,其内容能够帮助你缓解失眠,而这个夜晚你正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自己失眠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身边的人明明知道你失眠,却还是想让你暂时忘记失眠的痛苦而时不时叫你出来喝一杯。
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告诉对方“你的好意我心领 了,但是我的睡眠问题还是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不能靠喝酒来逃避”,还是会选择更为轻松的做法,即刻就换好衣服准备约见好友?
后者当然更容易让你下定决心,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你转眼就忘记了书中给你的警示、劝谏与忠告。
05 小结
人们对于信息的范畴、浏览网文的动机以及主观上对记忆力的把控,都无法做到只获取有用的信息(即知识),因此靠浏览网文来获取知识,未免太过冒险。
靠那些绝对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如公开课、书籍、讲座等),才能确保我们汲取的是知识,而非掺杂了大量糟粕的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