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看戏,除了高甲戏,还有歌仔戏。
有记忆以来,看歌仔戏是外婆闲暇时候打发时间的一大乐趣,后来似乎也感染了父母亲。于是,街坊四邻常常能听到从我家传出的播放电视歌仔戏的曲调,而我的歌仔戏情缘也是从这些咿咿呀呀的曲调中逐渐成型,在日久年深的积累中益加深重。
歌仔戏,发源于漳州,流行于台湾,在漳州称为芗剧,在台湾才叫歌仔戏。我家看的歌仔戏都是来自台湾的电视歌仔戏,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有长篇的情节,戏班子一般由女生构成,男性角色大都由女性反串,若有颜曲艺俱佳的男“生”简直就是宝,比如杨怀民就是多个剧团都抢手的男“生”。有名的歌仔戏剧团,一开始有杨丽花歌仔戏,叶青歌仔戏,后来还有了杨丽花的徒弟黄香莲歌仔戏,陈亚兰歌仔戏,到如今的明华园歌仔戏。从8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歌仔戏虽然和众多地方戏曲一样逐渐走向了没落,却也开出过绚烂的花朵,为许多戏迷提供了大量精彩的剧目和或优美、或浑厚,或低沉的曲调和唱词。而我,就经常沉醉其间。
印象中,我看过的第一部歌仔戏似乎是父亲带着看的《正德皇帝游江南》,黄香莲主演,小咪、廖丽君等做配角。黄香莲的小生扮相,既帅气又活泼,既有贵公子的洒脱又有年轻人的朝气,如果她称第二,应该没有人敢做第一。而其他演员与角色的匹配度也高,演技高超,唱腔婉转,身段有板有眼,顾盼生姿,使得整个剧目演出十分精彩热烈,我看得如痴如醉,间隔一顿饭的时间再继续观看也不情不愿,母亲喊饭的时候恋恋不舍,嘴里回答着好,身体却依然牢牢地在黏在原地,目不转睛。
我跟着剧情的开展,跟着曲调哼唱,跟着演员表演,甚至拉着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排练某一个片段的剧情,简直不亦乐乎。通过这些林林总总的模仿,我知道了七字调、都马调、状元调等等之类的曲牌,知道了唱词大部分是七个字的短句,也知道了生、旦、净、丑的角色分类。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抓住了契机去学唱戏,也许也能成为舞台上的某个角色呢。
后来慢慢长大了,出门读书以后,偶尔回家能遇到父母看歌仔戏,也许是叶青歌仔戏的《陈三五娘》或者《皇甫少华与孟丽君》,也许是黄香莲歌仔戏的《罗通扫北》或者《臭头洪武君》等等,于是我也坐下来静静观赏。还是熟悉的演员,还是原来的曲调曲牌,我忍不住就能看着唱词听着曲牌跟着哼唱,忍不住就和父母讨论,对比起同一个演员不同的角色塑造完成度,忍不住就感受到父母在歌仔戏中沉淀的乐趣和喜悦。我仿佛看见时间就从歌仔戏中流出来,经过父母和我的脚边,一路播撒父母和我的欢声笑语,然后消失在家里的某个角落。
到如今,回家时,父母的乐趣已经沉浸在一波接一波、连绵不绝又万变不离其宗的抗战剧之中,可我依然还会时不时地从网上找出当年喜欢的剧目来看,比如《红尘奇英》,比如《福气神爷》等,虽然已经能分辨剧情中传达的某些精华和糟粕,我仍然喜爱这种“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戏曲艺术,仍然对朗朗上口的曲调出口成歌,仍然对一个个歌仔戏大师如数家珍。
我知道,我的歌仔戏情缘还会持续,我甚至许下愿望,未来的某年要去台湾看一次歌仔戏,去见识那些歌仔戏大神的风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