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重回儿童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关系,教师维系好师生关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充满崇敬与依赖,信任与友好,自然会促进学生脑细胞的兴奋,产生多巴胺,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做起事来得心应手。
我们在意识里要把自己变成和学生一般大的孩子,也就是与学生共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能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探讨,如《重读陶行知》里所说“教师是儿童队里的一员”。以前我很少有这样的意识,与学生交往时都自视为指导者,指挥者。比如大课间跑步,我要求学生横排竖排对齐,而我自己却没有和哪一排对齐,前前后后地跑着,充当指挥棒,如果当时我和孩子互相提出要求,互相督促,是不是会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呢?
当我们重新回到儿童队,不但给学生带来快乐,也会给自己快乐。现在想想上个学期我一不小心,还真回到了儿童队伍。疫情结束后自愿选择上课方式,大部分家长都选择继续线上教学方式,只有几个孩子选择线下学习。那天来教室的有六个孩子,三个男生,三个女生。因为人来的少,我们交流的频率多,上课效率特别高,学习任务超前完成了。一个男生提议,去打篮球吧。正值初冬,学生都去打篮球了,我一个人觉得无聊也跟出来和他们一起玩。我和三个女生一伙,大战三个人男生。我不会打球,一边玩,他们还得一边教我,我很认真地跟着学。我比他们高出一个头,可是投篮的命中率几乎是零,男生们笑啊跳啊,女生们则唉声叹气,但是我们都很快乐。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很快乐,那一刻的学生也一定是放松的,快乐的。学生喜欢玩的游戏我们也可以学着玩,学生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们也跟着看,和学生一起在操场散步,和学生一起写作业……回到儿童队真好,体会到了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尊重理解了学生。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视频感觉蛮有趣的,视频中把老师比作是唐僧,淘气的学生比作孙悟空,纪律或者惩戒是紧箍咒,每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就念紧箍咒约束管教学生。而今天在《重读陶行知》中看到的却恰恰相反,老师是孙悟空,学生是唐僧。因为孙悟空有三个特点:1.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2.他抱着目的去访师;3.他抱着目的去求学。唐僧的特点书中并没有说明,我觉得唐僧应该和小朋友一样纯洁善良,一心向往美好。陶行知说“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一样,“师范生(也就是老师)应该拜小朋友为师”。是啊,从古至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观点一直禁锢着我们的思想,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想爱每个学生,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可是当看到有些学生总是犯错误时,我们的“想”都化成了泡影,批评,训斥,恶言,甚至动手,还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自己无法控制,“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是为了学生好啊,这些都是说辞。前天,看到一则新闻,某中学老师用戒尺击打学生,此事正在调查核实。其实,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寒假,看到去年毕业的几个学生,他们在同一所中学,大部分受到过戒尺击打掌心,其中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完成作业。在与我说话时,可以看出他们的伤心、害怕、惊恐,特别是女孩子。在现今的形势下,老师仍然敢拿起戒尺,说明这个老师确实认真负责,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呢?针对没有完成作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把自己当成学生,写一写老师们布置给学生的所有作业,再讯问学生假期的生活怎样度过的,与家长沟通一下,是不是可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呢?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能逞一时之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啊!
陶行知说,作为成人的先生,一定要让自己有小孩的精神世界,要钻进孩子的心里去理解他、感受他。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同,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同。老师要变成许许多多的孩子,感受他们不同的看法。同样是参加足球赛,有的学生不在乎,参不参加无所谓;有的学生希望去,可是没有去成,一抹忧伤过后就忘却了;而有的学生渴望去,如果没参加,别人却参加了,他都会郁闷生气好久,内心的伤也许多年以后还会再现。那么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让学生信任我们,依赖我们,学生有想法敢表达,有需要敢求助,合理的我们满足,不合理的我们疏导。
闭上眼睛,轻轻地问一问自己是否爱学生,如果爱,请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我们首先爱的是现在的孩子,而且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现,也不是他的成绩,更不是他的将来。”当情绪无法控制时,先后退三步,再做三个深呼吸,最后表达你的想法和行动。这不是教师佛系,而是教师应有的智慧与技术!
愿我们重回儿童队,尽量使自己具备“儿童的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热爱,用“儿童的好奇”去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