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良?

作者: 响马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21:56 被阅读0次

    《自私的基因》之新的复制基因

    什么可以令个体不朽?

    大多数人一定都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达尔文、哥白尼,但是从数学意义上而言,他们个体的基因已经几乎不存在,因为每一代的延续都是基因的稀释。目前孔子的后人已经传到第80代,从生物基因的角度(生育都按照1/2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且无同宗结婚),这位后代体内包含的孔子的基因为(1/2)^80=8.27e-25,这是个什么量级呢?生物学上评估人的细胞数量大约40-60亿个,我们就假设人体有100亿个细胞,那么孔子第80代后人含有的孔子的基因只有e-15个细胞,从质量占比而言,连一个DNA的质量都没有了。必须要强调一下,这个只是纯生物的角度而言……
    是什么,确定这些后人是孔子的后人呢?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了觅母的概念,这个翻译真的挺诡异的,因为完全音译的,从内容而言,这个觅母接近于文化或文化认同,这个从作者分析觅母如何自我复制和延续的过程中,采用了“上帝”等宗教概念可以进行推断。对于孔子后代而言,虽然有族谱为证,但是真正延续的是对孔子所创造觅母的延续,而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性的延续。

    觅母就是作者所认为的新的复制基因,而她超越了生物性上的不朽

    善良如何得以延续?

    在该书的上一章,分析了物种之间为什么会发展出利他行为(http://t.cn/A6PXAYZx具体的读书笔记链接),并解释了“善良”的优越性。而在本章作者利用计算机模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囚徒困境”下,不同物种、不同个体会发展出什么样的生存策略,我认为这种生存策略似乎也具备觅母的特性。
    在这章的分析中,对于囚徒困境作者给出了如下的概况:

    囚徒困境:
    “囚徒”来自一个特殊的、想象中的例子,上述例子中的现金被监狱的刑罚所取代。两个在监狱中的囚徒—姑且称他们为彼得森与莫里亚蒂,有共同犯罪的嫌疑。囚徒们各自被关押在单独的牢房里,并各自被劝诱背叛他的同伙,以将所有犯罪证据栽赃于对方。他们的结果将取决于两个囚徒的行为,而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如果彼得森将所有罪过都推向莫里亚蒂,而莫里亚蒂始终保持沉默(与他从前的朋友、现在的叛徒合作),莫里亚蒂将接受重罚,而彼得森则得以无罪释放,享受背叛的诱惑。如果两人互相背叛,便都将获罪,但可以因为供认不讳而得到轻判,这便是互相背叛的惩罚。如果两人互相与对方而不是当局合作,闭口不谈过往,所得证据将不足以把两人判以重罪,则两人也都将得到轻判,得到互相合作的奖赏。虽然将牢狱刑罚称为“奖赏”有点儿奇怪,但比起漫长的铁窗生涯,犯人们肯定会将此看做奖赏的。你可以发现,虽然这里的回报不是美元而是牢狱刑罚,这个博弈的主要特征依然保存着(看看四个结果可取性的排列顺序)。如果你将自己放在任何一个囚徒的位置上,假设两人都以理性的自我利益为动机,你将看到两人都只能背叛对方,而同样接受沉重的刑罚。

    首先,不同的博弈次数会适合不同的博弈策略。从个体利益最有的角度而言,单次的囚徒困境中,“背叛性”的策略往往是最优的。这点也可以从我们生活的经验中得到验证,在一个火车站或人员快速流动的区域,往往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发生,这是因为骗了就可以溜走,而找回损失的代价却很高。
    也就是说,当博弈次数不确定的时候,或者说确定知道本次博弈不是最后一次的时候,对个体利益最有的往往是“善良性”的策略(所谓善良的策略,是指不首先欺骗。计算机模拟当中假设了一种基本的此类策略,“针锋相对”,不首先欺骗,一旦被骗,严厉报复。)作者例举了一战中,英德双方士兵经常共同在无人区喝酒的例子,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战争下一步的命令是什么,因此当没有明确命令的时候,彼此常常相安无事,而这可能极大的冲击了对战争细节的常识。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也很容易发现一个熟人的社会,欺骗性的行为相对要少一些,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强调信用建设的原因,因为只有死亡的到来,才能确定个体与他人的博弈是最后一次。这会激发个体在活着的时候,采取更加理性的生存策略——或者说“善良”的策略。
    显然,在自然界善良并不是作为一个道德选项得以延续,而是作为自然选择的一个结果得以保留,那么人类如何继续延续这份善良呢?或许作者在该书开头的话最为合适:

    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 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善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jb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