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岱晚年的苍凉生活
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中,张岱一生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转折。五十岁的他散尽财产助军队,奢靡的往事皆成了一场空。他隐居山寺,披头散发犹如山中野人。未竟的明史草稿仍在手边,修史,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石匮》定稿后,张岱意识到仍有诸多细节需交代,便又着手写了《石匮书后集》,完成了对明朝沦亡的剖析。两部著作中,张岱都加入了自家族人的事迹,下笔谨慎,也为张家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张岱以其个人绵薄之力,为明朝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不可复刻的财富,正是他高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敢于秉笔直书的决心,既完成了他个人的夙愿,为历史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顺治三年,四十九岁的张岱颠沛流离,回忆往昔悠哉游哉的阔绰生活,感到沧海桑田,充满了苍凉与凄怆。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不仅磨练了张岱的心智,也引发了张岱的思考,产生了特有的感慨。于是在尚且贫寒的度日之余,他开始研磨执笔。《梦忆》就这样一点一滴的随着岁月的累积初具模样。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诗人是陶渊明。几乎是灵魂般的接触,陶渊明所阐释的贫士隐居,归山农耕,也正是张岱所经历并坦然接受的。此外,陶渊明所指梦中桃花源般的大同居所处境,都让张岱产生了为之动容的共鸣。陶渊明在他的晚年,可以说是汲取养分的精神园地。
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都在他晚年的沉淀和落笔中,一一浮现在世人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