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燃烧着的炽热火焰,是战场上铺洒遍地的鲜血,是情人眼中为爱跳动的心脏和手中捧着的红玫瑰……
热爱生命、冒险和反叛的人大多喜欢红色,因为它象征着热烈、真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而黑色常常让人联想起冰冷、痛苦、枯萎和死亡,无论哪一种,都令人唯恐避之不及。
虽然在光谱上并非相对的两端,但谈论到人生、人性的象征,红与黑却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汤达或许不是将两种色彩拿来对比的第一人,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杰作。
故事场景设定在复辟王朝时期,据作者声称,“红与黑”是有野心的青年人步入上流社会的两种渠道:红色是军人的热血,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黑色是僧侣的道袍,代表了复辟的封建王朝。于连本希望和偶像拿破仑一样去当兵,奋勇杀敌,立下卓越战绩,但在他生活的年代,成为僧侣才是唯一的选择。
红与黑展现了于连从理想燃烧到理想幻灭的过程。
音乐剧《摇滚红与黑》(简称“法红黑”)正是以《红与黑》小说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的作品。其剧情和主要人物设定都较忠实地还原了原著,无论是音乐性、叙事技巧还是舞台设计都很值得赞赏。
当然,作为一部法国出品的音乐剧,浪漫的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在小说内核的基础上,编剧把故事重点放在了于连的两段爱情上,简化了情节,删去了谢朗神甫和其他与贝藏松有关的部分,仅留有维璃叶、巴黎和监狱三个空间场景。但故事的完整性并未受到影响,即使未读过小说的观众也能充分理解剧情,这一点在重音乐、轻剧情的法语音乐剧中是很难得的。
这部剧在法语音乐剧圈是很有名的,也是很对法剧迷的入坑神剧。相信看过之后,你也会被深深吸引,甚至有种想要去翻阅原著的冲动。
别急,让我先来帮你梳理一下《摇滚红与黑》的剧情和部分歌曲——
开口就赢的小于连
小说中,于连的登场有些可怜兮兮,赚取了大家的同情。有些看过原著的朋友或许想起了,于连的出场就是被父亲暴打,“一拳挥去,把于连手上的书打掉,飞进河里;第二下,出手也同样凶狠,一掌扇在于连头顶,打得他摇摇晃晃,险些儿掉下三四米去,摔在正在转动的杠杆之间,只差把他碾碎……”
看过之后,我忍不住想说:病娇美男竟有这样暴力的爹,真是太让人心疼了。
音乐剧中,或许是编剧大大不想看到文弱秀美的于连受苦,或许纯粹是为了省钱,直接踢走了“暴力老头”。除去串讲人,也是剧中歌者杰罗尼莫的开场旁白,在市长家门口,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在市长瑞纳先生、瑞那夫人露易丝和他们的“仇敌”瓦勒诺夫妇一派和谐的会晤声中,五官苍白但不失清秀的于连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带着一副沉静又幽深的表情。
一个木匠的儿子当然会被这些上流人士质疑能有什么学识,于连直接表示自己会背诵拉丁文圣经。众人立马露出不信任的表情,这让愤世嫉俗的于连忍不住“抽风”似的开口,用他天生不羁的摇滚烟嗓唱起圣经中的段落,狠狠打脸一众人等。
如果仔细看这段半法语半拉丁语的歌词,你也许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似乎隐隐和于连的命运有某种呼应……
刚一上场,于连就一战成名,痛快地展现了自己俾睨天下的态度。
并且收获了小迷妹们的芳心。(无论剧里剧外)
PS:此处建议调小音量,因为于连开口你一定会被吓一跳(甚至明显能看到剧里的人都是一哆嗦)
是爱情还是职责?
几次接触之后,瑞那夫人(露易丝)对于连有了异样的感觉。
得知侍女艾丽莎对于连有意,她竟主动提出要帮两人撮合。也许是她想要切断自己不合时宜的念想,她既是对艾丽莎,也是对自己说:“别轻易说爱不爱的,我们又不是活在小说里。”
但一首《Ding Dong》(叮咚)却显露了她内心的悸动,在爱情与理智间的徘徊。
此处背景PPT上是于连巨幅的精致画像,伴着歌声一点点呈现在观众眼前。
那也是露易丝想要抹去,却逐渐清晰的眉眼。
和于连交谈的这一部分有两个细节还原得很好。于连试图去拉露易丝的手,她却惊慌地缩了回去。于连转身要走,露易丝却问起了于连像章里的照片是谁。于连没有说,反而请求她替他保守秘密。
这也让露易丝心里既困惑又委屈。
本就摇摆不定的露易丝又遇到了贪婪虚伪的瑞那先生,在他的主导下,两人相敬如宾,和谐恩爱地唱起他们的幸福生活。
而这背后却是露易丝如同木偶一般的僵硬表情,和刚刚在于连面前紧张羞涩的样子完全判若两人。
总的来说,这一段好多细节看似简单,但都对后面的剧情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具体还是得看音乐剧才能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反过来说说于连。于连感到了被拒绝的难堪,这让敏感的他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去完成的“英雄的职责”,而此时的露易丝对他而言,仅仅是一个“要与之一决雌雄的怨仇”。
在暴风雨中,他一面请求上帝的饶恕,一面偏激地指控着露易丝对他的蔑视。
《La gloire à mes genoux》(荣耀向我俯首)被众多法红黑迷成为该剧的入坑曲,唱出了于连的野心和抱负,歌词也正是他强烈自尊的真实写照。
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
一曲唱罢,于连对着拿破仑的像章宣称:除了征服她,我别无选择。
简直苏到不行……
每次有重大抉择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必定会回荡这段旋律,和于连低声述说的“神圣使命”,瞬间充满了力量。
这该死的爱
关于两人这段地下恋情如何发展,小说和音乐剧略有不同。
小说里,两人的恋情是从反复试探开始的,从拉手到约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纠结,还有好几页的心理描写;
但在音乐剧中,于连却更像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大胆闯进露易丝的房间,直接跪地表白。然后就是各种女主想拒绝又伸出手,和男主甜蜜亲吻的情节。
不知是不是编剧的恶趣味,于连又一次被询问像章里的人是谁。
他只得背过身去,“拿破仑·波拿巴,最伟大的人。”
或许这也是于连初次显露内心世界的一角。尽管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是因为什么。
露易丝也没有多加评论,只是郑重地回了句:“嗯”。然后又是甜蜜的亲吻。
PS:真想对露易丝说一句,有于连这样美貌年轻,歌声撩人又敢于示爱的小哥哥跟你表白,不用管别的,请立即出轨好么(不是
秘密发展恋情的两人唱起了《Les maudits mots d'amour》(这该死的爱)。昏暗的灯光下,唯一能看到的是两人交织在一起的身影,和他们背后不够明亮但无比巨大的圆月。
这首定情曲真是苏到炸,甚至多次成为返场的安可曲。
地下情如果没有被发现的危险,那也将少了许多出人意料的乐趣。
小说中,瑞那先生在花园里打探政局,于连趁其不备,大胆地狂吻瑞那夫人的手,实际上他们与瑞那先生“只隔着四步路”;
音乐剧中,于连和露易丝在房中私会,瑞那先生突然闯入,于连匆忙躲进桌下。一边是胆战心惊,忙着给于连打掩护的露易丝;一边是被带了绿帽却浑然不知,只顾自己讲冷笑话的瑞那先生。
事后,颇为尴尬的露易丝把捡到的像章还给于连。这个细节设计仿佛是再一次提醒于连,关于他的“职责”。
在瓦勒诺家的晚宴上,杰罗尼莫缓解了于连被要求在大家面前背拉丁文的尴尬,为现场的客人唱歌助兴。而与此同时,于连和露易丝却忙着掩饰着两人之间若有似无的化学反应。
然而,除了瑞那先生、瓦勒诺夫人和杰罗尼莫毫不知情,主人瓦勒诺倒是将两人的关系看得清楚,并且因此起了坏心。
其实,哪怕忽略整个晚宴的奇怪气氛,单看现场的2D投影大餐也是蛮有趣的。
(图片来自聚橙网)
不能和你并肩,就把你推向宽广的蓝天
关于于连被迫离开维璃叶,小说和音乐剧有很大的分歧。前者花费了较大篇幅讲述了于连和瑞那夫人的“计谋”,以及于连在贝藏松神学院的生活;后者为了节省时间删减了这部分内容,只表明两人被艾丽莎和瓦格勒的匿名信告发,露易丝忍痛赶走于连。
从他人的匿名信中瑞那先生得知夫人和家庭教师搅和在了一起,忍不住为自己唱了一首可怜虫之歌,背景PPT还被画上了巨大的鹿角(在欧洲文化里和中国的绿帽子是一个意思)。既好笑又有些心酸。
露易丝不得已说服丈夫送于连去往巴黎,让他成为了诺尔拜伯爵的私人秘书。
无论是小说还是音乐剧,都体现了她全身心为于连的考量和当断则断的急智。
只不过音乐剧中,不明真相的于连含恨离开露易丝,更加坚定了要不顾一切跻身上流社会的想法。
一首《Dans le noir je vois rouge》(在黑暗中我看见红色)唱出了他的全部的愤怒和决绝。小说中,于连却有机会向瑞那夫人告别:“天下不会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了⋯⋯我巴不得赶快死去⋯⋯我觉得自己心里冷得像冰⋯⋯”
那正是红色燃尽之后仅剩的黑暗……
冰山少女马蒂尔特
诺尔拜伯爵的千金,聪慧高傲的马蒂尔特厌倦了无聊的宴会和虚伪的逢迎,虽然她很擅长伪装,但内心依然憧憬着新奇的冒险。
“这双美丽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厌倦;更糟的是,因无法觅得欢乐而都结着绝望。”
冷淡和沙哑的声线,又带着一丝少女的甜美,剧中的马蒂尔特一开口就让人感受到了她的十足魅力。
听到父亲称赞于连,她说她干脆要嫁给于连好了,虽然是赌气开玩笑,但之后她确实暗中观察起于连来。
在书房偶遇于连的那段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马蒂尔特故意推倒书架弄出声响,看到于连终于把注意力从桌案转移到自己身上,她又开始傲娇起来。
直至谈论到拿破仑引发于连大怒,拔剑指向她。马蒂尔特竟还向前迈近了一步。
恢复冷静的于连匆忙丢掉手中的剑,却不曾想马蒂尔特莫名其妙看上了他,留下午夜邀约的字条。
这一部分捏合了原著的几段情节,使得音乐剧剧情紧凑起来。
司汤达对于马蒂尔特为何有如此古怪的个性也是有解释的。书中曾写道:“有一天,马蒂尔特讲起亨利三世朝一女子的刚烈行为:发现丈夫移情别恋,便用匕首叫他偿命!这则轶闻是她刚从艾铎华的《回忆录》里读到的,讲述的时候,两眼闪出快意的光芒,证明她的赞赏真诚无伪。”
想来在刀尖下的一瞬,激发起了她“用生命滋养爱情”的叛逆之心。
(图片来自聚橙网)
好玩的是,被称为“史上最穷”的法红黑剧组竟把书房变成了2D场景,将于连桌上的几摞书墙都做成了纸板,只有他交给马蒂尔特的那一本是真的。
连马蒂尔特推倒书架都是靠PPT点击放大功能完成……
剧迷们笑称马蒂尔特精通“隔山打牛”的武功绝学。
今天,我们是友是敌?
于连不满马蒂尔特的故作清高,却如同美女蛇把自己当做猎物一样的存在。在歌曲《Sans elles》(没有她们)中表示了自己的怀疑、不屑和高远的志向。
他自信地以为:没有她们,我所有的志向,会飞得更加高远。
可惜恕我直言,您的颜值严重掩盖了您的才华……
但是“只想静静”的于连敌不过荣誉和机会的诱惑,最终还是决定赴约。
用梯子爬阳台什么的都不存在了,音乐剧版PPT双击放大功能再次上线。几秒之后,于连就潜进了马蒂尔特的屋里。
几句话之后,伸手要抱抱的于连被马蒂尔特断然拒绝并撵了出去……
这对欢喜冤家也正式开始了“游击战”。
歌曲《Il aurait suffi》(那就足够了)充分讲述了这种“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戏剧化爱情——看剧的时候,我总感觉别扭又傲娇的两人莫名的搭,虽然知道于连爱的不是马蒂尔特还是觉得很甜呢。(而且原版于连和马蒂尔特的扮演者côme和Julie确实是一对,算是弥补了剧中的遗憾?)
PS:划重点——这段演唱最最让人欣喜的是,舞台灯光和场景切换,以及露易丝中途突然插入的一段性感低音,简直A爆了!!!
从人生顶峰坠落谷底
经过朋友杰罗尼莫的指点迷津和奉送的把妹教程,于连终于俘获了马蒂尔特的芳心。软磨硬泡获得了伯爵老丈人的认可,眼见就要名利爱情双丰收——
没想到被露易丝写信告发,事情败露,于连气愤之下开枪射杀了她……
身处监狱之中的于连神情麻木,不再为任何事而动容,哪怕事关自己的生死。直到马蒂尔特说“她没死,她还活着”。
于连自语道:“她还活着……露易丝死了,世界崩塌;露易丝活着,爱情却在对我谴责……”
终于明白自己内心的于连唱出了一首《L' amour nous dé sarme》(爱情是我们的讽刺)。
他丢掉了有拿破仑的像章,连同自己的生命也放弃了,只为能在最后一刻把压在心底的呐喊化作刀剑,刺向审判席上的每一位资产阶级……
这段所谓的辩护更像是胜利的宣言,是对那些混迹上流社会的卑鄙贵族的审判。无论是小说还音乐剧都令人感到了震撼。
音乐剧中将原著中的语言稍加简化,变得更加易于现代人的理解。以下是剧中于连说的话——敢于以一人之力抵抗整个时代滔天巨浪的人,注定是要被吞没的。
最后的救赎
在正式行刑之前,露易丝和于连在狱中相聚,两人袒露心声,互相释怀。露易丝唱起《Je vous laisse hélas》(不幸的是,我要离开你)每次听到这几句,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失去了爱情和信仰,即使未被杀死,露易丝也不再有活着的渴望了。
在露易丝深情的演唱中,于连被送往断头台,马蒂尔特穿上了黑色的丧服,其他人也站好队形,一一出现在观众面前。(图片来自聚橙网)
“嗖”的一声,红色闸刀瞬间落下……
沉默的黑。
我的心中,光芒四射
杰罗尼莫最后一次担任串讲人的角色,他说道——
“我心中有一抹红
也有一抹黑
一抹蓝
我的内心色彩缤纷,光芒四射!”
这应该也是于连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
谢幕前全员合唱的一曲《Ecouter son coeur》(聆听心声)也算是首尾呼应,点出主题,歌词也经得起琢磨。
比起《Ecouter son coeur》让人感慨万千,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更喜欢歌颂逝去的美好爱情,一曲《Eviter les roses》(避开玫瑰)赞美了真挚的爱情,即使“没有鲜花,没有粉饰,没有能分开我们的结局”。
玫瑰,正如鲜艳的爱情,只因终将枯萎才会被歌颂。如果于连没有毅然地选择死亡,这段所谓的爱情也就变得荒诞不经。
PS:抛开于连、瑞那夫人、马蒂尔特三人的爱情,剧中其他的几位配角也是很出彩的。像市长先生委委屈屈的“绿帽歌”、瓦勒诺夫妇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的“打地鼠之歌”、伯爵为女儿操碎心的“伤心老爹之歌”,杰罗尼莫如何教会小于连PUA技能的“撩妹教程曲”等等,每首歌都赋予了角色生动的个性。(毕竟全剧组演员只有12人,每一个都不是白来的。)不看剧只听几首音乐,看几篇推文永远感受不到他们活灵活现的生命力。
所以,快去看剧吧!还有原版《红与黑》小说哦!有人说,于连为了自己出人头地的梦想开枪射杀了心中的红色,一转身却发现自己深深抗拒的黑色才是真的死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又是真正活过的呢?
总之我知道,于连抓住了自己心中的那抹红,瑞那夫人品尝过真挚的爱情,马蒂尔特也有了传奇史诗般的冒险故事,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如愿以偿。
这便是最好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