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f7469ade29dd7f03.jpeg)
电影《危险方法》在一战爆发前夕,苏黎世和维也纳已经准备好了用惊世骇俗的方法给以心理卫生以震撼的一击。弗洛伊德、荣格和他们共同的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之间的故事。作为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美艳无比,给了荣格和弗洛伊德极大的启发,作为爱情的表征,萨宾娜·斯皮勒林从灵魂深处启发了这两个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巨擘。但是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却让荣格最终在精神和学术上和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不过,他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却永远地改变了人类思想史的面貌 。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358bbbadf6cda7c7.jpeg)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树方面,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两位巨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由于两人有师徒之谊(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洛伊德这个伯乐,荣格这匹千里马是不会那么早就被发现的),所以二人在心理学理论体系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但是,毕竟二人各自又有着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荣格曾经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又怀着惋惜的心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中走出来,构建了分析心理学体系,所以笔者认为二人在心理学体系方面的差异是更为突出的。
首先,荣格同弗洛伊德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友谊、冲突和最后决裂的过程。二人之间的矛盾固然同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荣格独立性很强),但关键还在于各自理论的根本分歧,其二人的决裂就是从对“里比多”本质的解释不同开始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0e2847cfd7851790.jpeg)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驱力一律来自与压抑的性欲有关的里比多。里比多不但是精神病的生理成因,也是人类心理意识的唯一动因。性冲动决定并且影响人格,甚至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荣格首先断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这一泛性论的里比多概念,而把它命名为个体的普遍生命能量,不仅仅是性欲的,还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能量,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区别了他和弗洛伊德各自理论所赖以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按照荣格的理论,在生命初期,里比多能量主要被用于诸如饮食、排泄与性爱的需要上,但随着人们对这些需要获得满足,或者当它们变得不太重要时,里比多能量就被用于满足更加重要、更加高尚的需要。因此,对于荣格来说,里比多是隐藏在精神后面的内驱力,实际上包括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显然,荣格的里比多概念由于具有普遍的现实性,更容易被接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b170536d52397825.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2a4304892a02745a.jpg)
其实在整个影片的观看过程中,没有看到太多有关荣格的理论,从她和萨宾娜的治疗过程和性压抑的冲破过程奠定了荣格理论。虽然在荣格和弗洛伊德的争论中能得知荣格很批判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肉体战胜了大脑的理性。而弗洛伊德觉得荣格在心理学中引入上帝、神的观点太虚幻,没有实用性。弗洛伊德在治疗患者时一般喜欢从分析梦开始,而荣格则开辟一个新的方法即谈话疗法,在治疗斯宾娜的过程中,他受斯宾娜以及另外一位患者的影响认为帮助病人宣泄及给患者自由是一个好的治疗方法。移情和返移情在治疗师帮助病人接纳自己的状态,即使这种状态是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但达到给患者自由的目的,因此患者不再冲突,而被治愈。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51cfe8324198a753.gif)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45d5dee634a9e714.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59710/bf856f07f226eb93.jpeg)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源于精神的彼此欣赏而吸引,我想这是荣格忠实于内心,最终本我战胜超我与其女病人发展成为情人关系一个理论依据吧。
荣格作为精神分析领域的新人在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因为相似而吸引,对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的喜好、最初相同的理念下荣格把弗洛伊德看作为自己父亲一般的存在,弗洛伊德把荣格作为优秀的继承人般看重和培养。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在科学领域上是需要继承、发扬和开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也正是大浪淘沙、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不断发扬、不断拓展未知领城,荣格因为与弗洛伊德学术思想分歧而进入一个自我否定的混乱阶段和里程,经过整合而创建了自己新的理论体系。这个过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弱小的孩子,战战兢兢但终于冲破了作为天花板的父母的限定,迎来一个充满生命力全新的自我过程,破茧成蝶,生命太伟大了。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经典语录:
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
不理解一个人,就往往会把他当成傻瓜。
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
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最可怕的事情是完全接受自己。
集合起一百个伟大头脑,就会得到一个大傻瓜。
在此我们必须发问:我是否拥有任何宗教体验、拥有与上帝的直接关联,从而获得一种确然性,使我做为个体免于消融于群众?
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艺术作品应当超越个人生活的天地、直面诗人的精神与内心深处,如同人直面人类的精神与内心。
而且,只有在完全的听天由命和孤独状态,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自身天性的积极力量。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从属于一个涵盖一切的单一心灵、从属于一个单一的“总体人”。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被唤起的,就是那个久远的背景——古老的人类心理模式,它们源于遗传而非后天习得,我们从业已模糊的往日世代继承了它们。
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有时我会感到,我伸展开来覆盖大地、延伸进万物:我感到自己生活在每一棵树木中、生活在浪花中、生活在往来无定的云朵和动物中、生活在季节的轮回中。
知识不会使我们更丰富;它使我们越来越远离神秘世界——这个我们曾经的天然家园。
在我看来,一种信仰只是一个信仰现象,信仰的内容无足轻重。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强迫性重复,正是为了强迫性修复,是为了促进人格的独立和成熟。
荣格
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北部康斯坦斯湖畔一个叫作基斯威勒的小村庄。出生半年之后,移居到莱茵河上游的苏黎世(Zurich)州的一个叫作劳芬(Raufen)的地方,荣格就是在这样一个被莱茵河、牧师馆、古城、农场以及远方的阿尔卑斯山脉环绕的环境中成长到4岁的,后来搬到了莱茵河更上游的巴塞尔(Basel)对面的城镇,直到成年。而且,在荣格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刻意选择有山川湖海的地方居住。
荣格的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并有语言学博士学位,祖父是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部教授,之后成为校长并兼任医师,而他的外公则是巴塞尔有名的牧师。
荣格的家庭有着几个不可思议的传说。首先是他的祖父,有传言说他的祖父是大文豪歌德的私生子,对于这个传言,荣格不置可否。他的祖父还是共济会(注:Freemaason成立于18世纪前叶,由石工组织发展成为国际秘密组织)的主要成员,参加了很多慈善活动。
荣格母亲的家庭,则更是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或者说是灵异色彩,有证据说荣格的外公、外婆有着超常的灵异能力,而荣格的母亲、阿姨,甚至母亲的表姐妹等也都有着很强的灵异能力。而荣格的一个女儿,后来已成为了占星者。
荣格的一生从开始就充满了光辉与阴影,或者说充满了神秘色彩。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羊毛商,在弗洛伊德4岁时,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一直住到1938年,由于受纳粹迫害而不得不避难伦敦为止。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已经41岁了,母亲才21岁。父亲与第一个妻子有过两个儿子,在弗洛伊德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同时也做了祖父;而母亲则正好与父亲前妻的次子同岁,这样的家庭结构,加上弗洛伊德又是他母亲所生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深得她的宠爱,这使得在弗洛伊德和他的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当深厚的强有力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同与母亲的关系恰好相反,母亲赞许他、溺爱他,允许他充当兄弟姐妹中王,但父亲则没有这样偏袒,有时对他显得冷漠和粗暴。比如,父亲会因为他的淘气而大发雷霆:“这孩子决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和母亲对他的评价形成很大的反差。有种种迹象表明,弗洛伊德早早地对父亲存有潜在的反逆心理。
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的逆反嫉恨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和思想。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附关系,还明显地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明显地表现在他对男人、与长者、与同代人和弟子的关系上。弗洛伊德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抚、肯定、赞许和保护,他把这种需要转移到上述那些人身上。而弗洛伊德这种受其母亲的关系制约的以及与妻子、与其他人的关系无疑又进一步影响着他的生活、思想和事业。弗洛姆指出:“就弗洛伊德的工作而言,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影响到他个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人都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反叛者,但他只是个反叛者,而不是个革命者。……他反对现存的权威,但是他自己想要成为权威(别人服从他)。他本来就不想消除自己对权威本身的依赖和尊敬。他的反抗性主要针对那些不承认他的权威们,对于他自己选择的权威,他友好相处,特别是当他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
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不幸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