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摘】马伯庸谈历史小说创作

【文摘】马伯庸谈历史小说创作

作者: 河滨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1-09 16:33 被阅读0次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讲过这么一件事:藤野先生批评鲁迅的解剖学笔记,说你把血管位置挪了一下,虽然比较好看,然而真实情况不是这样。鲁迅有些不服气:“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藤野先生和鲁迅的这段对话,恰好可以视为历史跟历史文学之间的一次交谈。对于历史,我们要求严谨真实,半点不得含糊;而历史文学则更注重戏剧性,要好看,要跌宕起伏。对于历史文学的创作者来说,每一次提笔,总会面临一个藤野先生式的两难困境,真实与好看,何者更为重要?注重前者,往往失之呆板;注重后者,则有篡改虚无之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学的创作者总是战战兢兢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实际上,这也是历史小说作者的职责。他需要忠诚地沿着史实的方向奔跑,但未必要始终不离这一条跑道。要知道,真实历史的记载永远是残缺不全的,不可能面面俱到,留有大量空隙等着去填补。比如司马迁《史记》里记载了鸿门宴的具体过程与最核心的对话,但并没有记录更多细节。假如我们要写一部以鸿门宴为主题的小说,那么不可避免地要加入想象:刘邦前往鸿门之前,内心是如何忐忑?项羽与范增之间,又有哪些价值观上的冲突?张良是跟樊哙怎么说的,他才义无反顾地冲进宴会?种种细节,都是历史书上所未曾记载的,只能靠作者自己去想象——即所谓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一般我们说起历史真实,有三个层面。最底层的是硬件真实,衣食住行、服饰建筑等等,像汉代背景的小说里,就不能出现玉米、红薯,这些农作物到明代才传入中国;第二个层次是软件真实,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风俗人情、礼法准则等等。比如唐代女性地位,和明清礼教兴盛时的女性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在文艺作品里,作家必须在这两个层次有所追求,方能使作品体现出特有的时代风貌,令读者信服。

但除了这两个层次之外,创作者的意识还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当下潮流作出呼应。让古代史事与当代读者之间连起了一条共鸣之线,反而更能令历史本身反射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以史实为纲,以逻辑为线,寻空隙而作,体人心而鸣,发乎细节,观乎时代,则作文之道,庶几近之。

相关文章

  • 【文摘】马伯庸谈历史小说创作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讲过这么一件事:藤野先生批评鲁迅的解剖学笔记,说你把血管位置挪了一下,虽然比较好看,然而真实...

  • 两京十五日

    提要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

  • 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

  • 第一天

    深夜刷微博 马伯庸老师微博上看到简书 挺好的 创作你的创作

  • 【文摘】马伯庸的写作经验

    马伯庸,本名马力,满族,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国 【不要等思虑成熟再动笔】 “想法”这种东西在落实到笔端...

  • 马伯庸老师谈读书,这样读书就够了。

    我不是历史小说迷,但打开手机,铺天盖地都是马伯庸老师的新书宣传广告。这也让我不由得产生了兴趣。 现实看到马老师的两...

  • 比电视剧还精彩的故事就在原著里——《长安十二时辰》

    各位看客: 今天要分享给各位的是马伯庸的长篇历史小说——《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上映的之后,朋友圈里瞬...

  • T计划:阅读与写作Day7

    今天关注了马伯庸作客东方甄选,对话刚恢复上播几天的董宇辉,谈到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等作品。 关于写作,马伯庸曾说...

  • 朗朗乾坤 别来无恙

    “朗朗乾坤,别来无恙!”是马伯庸马亲王的历史小说《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张小敬刚因唐朝AI—大案牍术而被挑选出负责大...

  • 三国机密之潜在龙渊-服饰文化头饰篇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是根据马伯庸同名历史小说改编,唐人影视出品的古装历史剧。 剧中精致考究的华美服饰,加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马伯庸谈历史小说创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yn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