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 . 第七十一章》
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悟道者,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情,也不会妄自猜测臆断。而是把已知当做未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好奇,一直守持修习上的安然与谦和,所以老子说“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
《论语 . 为政篇》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古代哲人们的看法非常相似。这既是实事求是、尊重真知的一种探究心态,又是表里如一、追求学问的一份至诚心境。
所以老子说,面对知识的态度,其实是人格修养的外在表现。圣人并非没有缺点,而是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既不掩饰它,也不否定它,当接纳了它的存在的时候,所谓的缺点也就成为了生命中弥足宝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诗圣杜甫在成都曾写下一首题为《客至》的小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sūn] 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人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终于迎来了生活暂时的安稳,过去的种种苦难,早已伴着那鸥鸟日日嬉戏,化为了茅前舍后的潺潺春水。
面对以往的坎坷境遇,安然接纳,随之而来的是心境的转变。虽然栖居之所仍是茅屋陋舍,草花已漫过园径多时,这一日诗圣却心情大好,“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细细感知,这初开的蓬门,不也隐喻着作者长久苦闷的心扉,借由“客至”,而得以敞开吗。我想,在杜甫的内心里,该是怀有“一分面对,二分温情,三分憧憬”。
面对的是完整而真实的人生,有缺憾,有伤怀,有喜悦,有富足。温情的是历经这一切后,对自己的允许和拥抱,不喜不悲更不离不弃。憧憬的是忧思家国,安得广厦万间与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章所讨论的圣人修为,对家庭教育启迪深刻,“知不知,尚矣”强调的是内外一致的真诚,“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所言的是人格上浑然为一的接纳与整合。
在孩童生长的过程中,若二者兼修将会自然化为一份生命情怀,这情怀里,有一分面对,二分温情,三分憧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