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描写于禁,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曹操濮阳攻吕布,于禁和乐进一起打过吕布,演义描写“于禁,乐进双战吕布不住。曹操望北而行”。估计也没几下就败北了,好歹也为曹操争取了逃跑时间。曹操潼关战马超,于禁单挑马超,八九回合逃跑,能在马超手下撑八九回合再逃跑,不错了,马超可是一枪挑死一个人的牛逼货。单挑张飞的时候又逃跑了。官渡之战打的可圈可点,在博望坡作为夏侯惇的副将被大火烧了一把,在赤壁作为曹营水军负责人又被大火烧了一把。铜雀台大比武也没他的份,平生唯一单挑胜绩是,把刘备打跑了,前提还是李典来助威。后面的故事,就是水淹七军的事了。
正史上,于禁没那么平庸,战绩辉煌的一塌糊涂!差不多半个北方是他打下的。五子良将里,是仅次张辽的左将军,假节钺。三国史书经常会出现假节钺这个词,什么意思呢?我放在以后解释。迁左将军之前,于禁就已经被封为“虎威将军”。
东汉末年,有虎威将军之称的,蜀汉名将赵云,东吴大都督吕蒙,大将军丁奉,再者,就是曹魏的左将军于禁了。
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向来是以军法严明,铁面无私著称。
当年青州兵打家劫舍,于禁带着本部人马当场就把他们杀了以正军法。曹操军队里有30万青州兵,他们是原先降过来的黄巾军。为军法不惜得罪势力庞大的青州兵集团。连曹操都佩服,说什么于将军“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小军阀昌豨和于禁交情甚好,当昌豨犯上作乱的时候,于禁立刻带着人马打败昌豨并将其生擒。不顾交情,也是杀了了事。
史书用“毅重”这个词来形容他。毅,刚毅也;重,重量也。
当年朱据骄横跋扈,曹操早就看他不爽,于是,于禁直接来到朱据大营,仅带着十几个警卫,就夺了数据的兵符,朱据大营里的子弟兵看是于禁出马,没有一人敢哗变。曹操也说了,这事,就于禁能办成。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毫无背景和后台,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拼搏成为曹营里举足轻重的将领,要知道,曹操不是白手起家,是本家曹家和夏侯家这两支宗族势力给捧起来的,所以,曹营里这两家的将军们地位崇高,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作为外姓的于禁,没有宗室血源,全凭战功,以14年的功夫就为自己挣了“虎威将军”这个名号,位列五子,而且还是五子里唯一一个起自行伍的人,最终和诸曹诸夏侯平起平坐。
在普通士兵眼里,就是奇迹,是楷模。曹魏阵营里的普通士兵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下一个于禁。
所以,于禁对曹操来说,不单单是一个位高权重,功勋卓著的大将,还是一种精神。
假如于禁在建安24年前就死了的话,当关羽打到襄樊,兵锋直抵许都,曹操在迁都还是不迁都中徘徊之时,估计会仰天长叹“于文则若在,孤不至落此境地也”。
后世也会掀起这样的讨论,假如于禁还在,关羽能打到襄樊吗?假如于禁还在,轮得到吕蒙陆逊风光吗?
建安24年前的那个于禁,从无败绩,说他是曹家第一战神也不过分。
建安24年年,于禁这个神话还是破灭了,这一年,关羽围了曹仁,曹魏到了最凶险的时刻,于是,于禁率领七军去救曹仁,战关羽。此战,让于将军成了三国里最大的一枚倒霉蛋。
彼时关羽军人和,把曹仁打成缩头乌龟,从襄樊到许都一路的反曹势力纷纷响应。还占了天时和地利,下暴雨和驻军上游,天时地利被那么一利用,暴雨变成洪水。于禁的七军就这么被淹了。关二爷迎来了威震华夏的时刻。
得知这个消息,估计曹营到处在议论,于将军突围了吗,于将军该不会殉国吧。谁都不可能去想另外一个情况。
几天后,消息传来,于禁投降了。这把整个曹魏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个学习的榜样,一夕间成了一个反面的教材。
这个消息,让曹操都哭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这里提到,于禁投降后,曹操不但不把于家满门抄斩,还念在他往日功勋的份上,封于禁的两个儿子为列候。
恐怕不单单念在他往日功勋的份上,还念在他临危处难时的苦衷的份上。
因为他不但碰到关羽,还碰到暴洪。这就是天意了。天意难违,换成其他任何人,恐怕没人能比他于文则做的更好。最多做的好那么一点,就是像愣头青庞德那样赴死而不是苟活。
落在关羽手里,算倒霉了,更倒霉的在后头,没多久关羽败给东吴,于禁落在了孙权手里。也就是说,他被蜀国和吴国给接连俘虏。
攒了三十年的威名,就此崩溃。
最后,发生更加倒霉的事,于禁被吴国给礼送回魏国。
写到这里,想起清朝诗人赵翼的一句诗:平时每作千秋想,临事方知一死难。
当年他在宛城碰到张绣的反噬,在官渡面对袁绍的对峙,在赤壁遭遇周瑜的大火,数次凶险尚且从容,心中所想最坏情景无非马革裹尸而矣。
建安二十四年那个秋天,站在大雨磅礴里,眼看魏军溃不成军,突围无望,当副将庞德慷慨赴死,当真真切切的死亡笼罩而来,还是怕了,一生戎马,年老之时,生死关头,方知一死真难!于是,就降了。
投降总是可耻,很难洗白,但是,东汉末年三国乱世比较特殊,原本全国人口有五千多万,经历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董卓进京,诸侯混战,天灾人祸,直接降到700多万。从千万级降到百万级,是中国历史人口最低点。
这个年代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投降虽可耻,但能打折扣。
就说于禁同僚吧,张辽是吕布那里降过来的,徐晃是杨奉那里降过来的,张郃是袁绍那里降过来的,臧霸是陶谦那里降过来的。
只是于禁这个投降行为折扣打的也就那么一点,张辽他们说的好听点叫良禽折木而栖,于禁的主公可是文韬武略的魏武曹操。
黄初二年,于禁被东吴礼送回国,此时头发花白,形容憔悴,曹丕这小子表面厚道,背后缺德,一面安排于禁当安远将军,一面又让于禁拜谒高陵。故意给他看高陵壁画,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誓死不降,于禁投降的内容,没多久就羞愧而死。
魏国追谥他为厉候。厉者,雷厉风行也,厉兵秣马也,再接再厉也,色厉内荏也。
史书给他添了最初的一笔“最号毅重”,又给他添了最后的一笔“弗克其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