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文拾贝
《谈美》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4

《谈美》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4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2-11-03 13:27 被阅读0次

    最后谈到文艺,它是人生事项的观照,离开观照就不能有它的生存。文艺说来很简单,它是情趣与意向的融合,作者寓情于景,读者因景生情,比如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章诗写出一串意象,一幅景致,一幕戏剧动态。有形可见者只此,但是作者本心要说的却不只此,它主要的是要表现一种时序变迁的感慨。这感慨在这章诗里虽未明白说出而却胜于明白说出,它没有现身而却无可否认的是在那里。

    这事细想起来真是一个奇迹,情感是内在的,属我的,主观的,热烈的,变动不居,可体验而不可直接描绘的;意象是外在的,属物的,客观的,冷静的,成行即常住,可直接描绘而却不必使任何人都可借以有所体验的。

    如果借用尼采的比喻来说,情感是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意向,是阿波罗的观照,所以不仅在悲剧里,在一切文艺作品里,我们都可以见出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投影于阿波罗的观照,建出两种极端冲突的调和,相反者的同一。但是在这种调和与同一中占有优势的是狄俄尼索斯沉没到阿波罗里面。所以我们尽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有深刻的情感若是止于此,我们还是站在艺术的门外,要升堂入室,这些经验与情感必须经过阿波罗的光辉照耀,必须成为观照的对象。由于这个道理观照是文艺的灵魂,也由于这个道理,诗人和艺术家们也往往以观照为人生的归宿。

    就西方文艺来说有三部名著可以代表西方人生观的演变,在古代是柏拉图的《会饮》,在中世纪是但丁的《神曲》,在近代是歌德的《浮士德》

    《会饮》如上文已经说过的是心灵的审美教育方案,这教育的历程是由感觉经理智到慧解,由殊相到共相,由现象到本体,由时空限制到超时空限制,它的终结是在沉浸的观照中得到豁然大悟以及个体心灵于弥漫宇宙的整一的纯粹的大心灵合德同流。由古希腊到中世纪,这个人生理想没有经过重大的变迁,只是加上耶教神学的渲染。

    《神曲》在表面上只是一部游记,但丁叙述自己游历地y、净界与天堂的所见所闻,但是骨子里它是一部寓言,叙述心灵由罪n经忏悔到解脱的经过,但丁自己就象征心灵,三界只是心灵的三种状态,地y是罪n状态,净界是忏悔洗刷状态,天堂是得解脱蒙神福状态。心灵逐步前进就是逐步超升,到了最高天,他看见玫瑰宝座中坐的诸圣诸仙,看见圣母,最后看见了上帝,自己在这神符的灵见里,但丁得到最后的归宿,他超脱了,归到上帝怀里了。《神曲》于是终止。

    这种理想大体上仍是柏拉图的,所不同者柏拉图的上帝是“理式”,绝对真实界本体,无形无体的超时超空的普运周流的大灵魂,而但丁则与中世纪神学家们一样,多少把上帝当做一个人去想,他糅合神性与人性于一体,犹如耶稣。

    从但丁糅合柏拉图哲学于耶教神学,把人生的归宿定为神福的灵见以后,过了500年到近代,人生究竟问题又成为思辨的中心,而大诗人歌德代表近代人给了一个彻底不同的答案。就人生理想来说,浮士德代表西方思潮的一个极大的转变。但丁所要解脱的是象征情欲的三猛兽和象征愚昧的黑树林。到《浮士德》情境就变了,他说要解脱的不是愚昧,而是使他觉得腻味的丰富的知识,理智的观照引起他的心灵的烦躁不安,“物极思返”,《浮士德》于是由一位闭户埋头的书生变成一位与厉鬼定卖魂约的冒险者,由沉静的观照跳到热烈而近于荒唐的行为。在《神曲》里是神福的灵见,在《浮士德》里,于是变成狂飙突进。阿波罗退隐了,狄俄尼索斯于是横行无忌,经过许多放纵不羁的冒险行动以后浮士德的顽强的意志也终于得到净化,而净化的原动力却不是观照,而是一种有道德意义的行动。他的最后的成就,也就是他的最高的理想的实现,从大海争来一片陆地,把它垦成沃壤,使它效用于人类社会,这理想可以叫做自然的征服。

    这浮士德的精神真正是近代的精神,它表现于一种鄙视一世的雄才怪杰,表现于一些掀天动地的历史事变。各时代都有它的哲学辩护它的活动。在近代,尼采的超人主义唤起许多癫狂者的野心,秦梯利的“为行动而行动”的哲学替f西斯的横行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这真是一个大旋转。从前人恭维一个人,说他是一个“肯用心的人”,现在却说他是一个活动分子,这旋转是向好还是像坏呢?爱下道德评判的人们,不免起这个疑问,答案似难一致。自幸生在这个大时代的活动分子会赞叹现代生命力的旺盛,而肯用心的人或不免忧虑信任盲目冲动的危险。这种见解的分歧在骨子里与文艺方面古典和浪漫的争执是一致的,古典派要求意象的完美,浪漫派要求情感的丰富,还是冷静与热烈动荡的分别。文艺批评家们说这分别是粗浅的,第一流文艺作品必定同时是古典的与浪漫的,必定是丰富的情感表现于完美的意象,把这见解应用到人生方面显然的结论是,理想的人生是由知而行,由看而演,由关照而行动。这其实是一个老结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行”、孔子的“自明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意义原来都是如此。但是这还是侧重行动的看法。止于知犹未尽,要本所知去行,才算功德圆满。这正如尼采在表面上说明了日神与酒神两种精神的融合,实际上仍是以酒神精神沉没于日神精神,以行动投影与观照,所以说来说去人生理想还只有两个,不是看,就是演,知行合一说是以演为归宿,日神酒神融合是以看为归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美》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gk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