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四中 张建新
读《课程的逻辑》第十七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对教学改革的路径有了全面认识。
教学变革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主要路径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师需要教学创新
1.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
教师增强课程意识,从被动地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与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从教书匠转变为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觉醒,自觉唤醒教学活动主体,使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使教师从课程代理人回归自主,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2.教学方式进行变革。
新课程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自主寻求多样化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
3.教师生活需要重塑。
教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我所做的一切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学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只有师生都真诚地展示自我,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场所,才能够有助于真正的整体的人的诞生。
二、学生需要学习革命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树立新的学习观,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即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学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
2.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从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首先,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最后教学过程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与一定的教育哲学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相适应,坚持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优先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同时考虑学生的共性与特殊性,切实保证课程资源的教育意义。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如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具;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等。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教师应创造一种多元的教学文化模式。
1.对话文化。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教学对话是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对话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课程建构方式。
2.合作文化。合作型教学文化的特点: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减低负荷、同步进行、建立安全感、增强反思能力、提高组织反应能力、提供学习机会、不断改进。教师创生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形成教学的学习共同体,获得共同的专业成长,形成自己教学风格。
3.探究文化。首先,教学是探究。教师作为课程实践主体,为改进实践成为研究者,注重检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改进教学品质。其次,学习是探究。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