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作者: 天光云影aa | 来源:发表于2019-04-02 17:10 被阅读4次

    一夜春风吹过,姹紫嫣红开遍。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游园登山。春光下处处是明媚的颜色和游人欢欣的笑脸。

    百花中,桃花因其明媚的姿态和动人的意象,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偏爱,留下无数精美的诗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花开五瓣或六瓣,花色为白色、粉色或红色。抬眼看去,一串串、一簇簇,在枝条上热闹的开着,明媚艳丽,好像要把整个冬天的沉闷一扫而空。

    若是遇见大片的桃花林,徜徉于芬芳的红海中,更是仿佛入了仙境。俗世的一切烦恼暂时隐没,身心都被满目的春光填满,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一切都充满希望。

    桃花历来便是春天的象征。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里,便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完美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诗人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等春天渐渐远去,夏天的脚步临近,桃花依然耀眼地出现在文人的诗篇里。

    某年四月,白居易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不期而遇的美景让诗人欣喜不已,留下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除了指代春天,在中国诗词中,桃花还有美人、爱情这样的意象。

    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诗人拿鲜艳的桃花来比喻少女的美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到这样的句子,谁眼前不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娇艳的少女形象?

    那时,人们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出嫁姑娘,并为新娘唱一首祝福的赞歌: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
    先秦 · 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形容桃花与美人,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诗,“人面桃花相映红”。讲的是唐朝诗人崔护游园赏花时,遇到一位美丽的少女。姑娘娇羞含笑的脸庞,和明媚鲜艳的桃花交相辉映,令诗人心驰神往,念念不忘。 第二年诗人重游此地,却再没遇见当年的美人,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灿灿开放,不禁升起无限的惆怅。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经久不衰,除了“人面桃花”的美丽故事,更传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我们常常在偶然、不经意间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我们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此外,因为著名的《桃花源记》,桃花还含有隐居、归隐的意象。

    明朝诗人唐伯虎便自比桃花仙人,他在《桃花庵歌》里,描述了一种归隐桃花庵,流连花酒、醒后复醉的逍遥生活。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种安然自得、不慕世俗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自有其怡然自得的一面。

    桃花庵歌
    明 ·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不像梅花之凌寒独自开,不像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但桃花之片片绯红绝不媚俗。它明媚似春光,灿灿若晚霞,桃花盛开,阳光便照进了心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k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