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叶飘萍
写于壬寅虎年二月初二
山西盂县有座山,原来叫盂山,这座山因为藏过赵氏孤儿,后改名为藏山。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盂县人民文化馆获得赵氏孤儿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三百余口被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盂山藏匿15年之久。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
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去过一次藏山,当时纯属游山玩水,光顾了看风景,听了导游讲解,看了藏孤洞、报恩祠,育孤园等景点及附近的宝剑沟、落剑山等与当年程婴携孤远逃追杀,救孤育孤的相关地区。当地流传着大量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赵氏孤儿传说故事,形成了一个既基于历史事件,又富有幻想色彩的“史实传说群”。有些传说甚至还在代代相传中被赋予了神奇色彩,逐渐演变为神话。赵氏孤儿-赵武甚至被老百姓祀奉为“藏山大王”。
图片来自网络后来一晃多年过去,看了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电影,当然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夹带了不少私货,他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尽情在电影里表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对赵氏孤儿的传说,从文字上转化到画面上,只是感到血腥和残忍,牺牲了太多太多人的性命,有慷慨赴死的,也有无辜替死的。舍亲生救孤儿并忍辱负重养育孤儿的程婴,以自己性命为代价换取孤儿脱险的公孙杵臼(chujiu),他们轻生死,重然诺的“忠义”观念,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周文社的主题是关于非遗传承方面的,为此特意又去查找了有关赵氏孤儿的资料,摘录下来。
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公孙杵臼,亦自缢而死。公孙杵臼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将军同情赵家,放走公孙杵臼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公孙杵臼携婴儿投奔公孙杵臼老友程婴。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十五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处死。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程婴和公孙杵臼在救孤时演了一场双簧戏,假戏真做骗过了屠岸贾,但代价却是非常大的。公孙杵臼受尽肉体折磨,程婴却饱受精神折磨。屠岸贾一开始并不相信程婴所说为真,先是让他用鞭仗打公孙杵臼,他不得不下狠手。这一鞭鞭抽在公孙杵臼的身上,实则是每一鞭都抽在了程婴的心上。
眼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屠岸贾残忍地剁为三段,更是令他五内俱焚,却不能像公孙杵臼那样宣泄情感,大骂屠岸贾,强忍悲痛,不露痕迹,以坚强的意志,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一切。
为了让屠岸贾相信,程婴编了两个理由:一是为救普国小儿之命。二是自己四旬有五方有一子,未满月,不敢不献出来,这样自己也绝了后。有了赵氏孤儿,便不损坏一国生灵,连小人的孩儿也得无辜,所以出首告发。
当屠岸贾因搜孤儿欲杀全国之婴儿时,矛盾已不是在两家人的恩怨之上了,而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了。从公主托孤开始,每一次都添了一份嘱托和希望,每一次传递都伴随着牺牲。舍己救人这样的牺牲,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程婴的后半生,一诺千金,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尤其是精神上所承担的痛苦,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也不难理解他在赵氏孤儿大仇得报后,自杀身亡,这也许是最好的解脱。
程婴和公孙杵臼一开始的牺牲是建立在对奸佞的愤恨和对忠臣的敬重,后来演变为晋国的江山社稷即国家利益所做的牺牲。为国牺牲小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样的舍生取义之举,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给人以巨大的力量和震撼。
赵氏孤儿已经不是史书中那种封建宗法观念的象征,而是铲除邪恶,保护良善的正义力量的化身。几千年过去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还被人们演绎着,每一次的演绎都会产生出不同的内容来。守诺、忠义、献身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