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作者: 鹤与文 | 来源:发表于2017-10-23 23:31 被阅读0次

刚看见这本书就情不自禁喜欢上了,封面设计就已经十分戏谑,透着一股浓浓的漫画风,而我合上书后才知道,这样的设计是一点也没错。

全书收录的是王小波先生关于许多问题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文章,算是一本杂文随笔集,自然比不得鸿篇巨著,受众面似乎也要小一些,不过若是真想一读,那么也确实能值回你花的时间,如果不是图个热闹,那就更好了。

一本杂文集,对我这样资历不够,经历不多的人来说,能读懂一部分已经不易,要全部嚼透实在强人所难,不过正如书中所言,“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我也如此。

先以文笔而论。这本书和其他的杂文也不太一样,韩寒就说过,他写杂文,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王小波先生的书读起来带着股淡淡的幽默,浑然天成。他在文中写到,他想象大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了吐痰要探着头,一手抓住眼镜,一手护住胡子;他写“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他妈。”;他写“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

是的,你也许就发现了,我举的例子多少都有点俗气,不过并非我故意如此。小波先生的幽默虽然带点庸俗,但也是解气的,平常的文章确实是很难有这种样子,看完之后总是让人畅快,让人忍俊不禁,忍不住拍腿叫好。

杂文光有幽默自然不行,不能没有锐气。但是你在小波先生文中却很难看出锐气,他虽然写这些话,但是你看不出他的愤怒,文章中满是矜持,他像一个老者,饱经风霜,却仍旧耐心,将一切道理娓娓道来。

他写,很多人觉得自己能明辨是非,觉得天下皆醉我独醒,实质上可能是一种无知和狂妄。能将那种愚善中又带点小聪明想要跳脱大众行列又没什么真正想法和本事的人的脸打得啪啪作响。他写,“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剖肝沥胆,坦诚至极。他写,“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鞭辟入里,发人深思。他写自己的经历,吃橡皮,吃课桌,吃铅笔,因为饥饿能将小孩子变成白蚁。

全书序言写于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日,而四月十一日他就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五岁,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一本好书,历久弥新。

这样的书,可能再过几十年也不会过时,只是可惜,沉默的大多数,可能依然沉默。

   

     

     

相关文章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我确实有些不肯长大,这个和我的年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年龄的增长远远超过我心理年龄增长的速度,所以在我看现在的成...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刚看见这本书就情不自禁喜欢上了,封面设计就已经十分戏谑,透着一股浓浓的漫画风,而我合上书后才知道,这样的设计是一点...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本来想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奈何自身文化素养实在不高,只能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规规矩矩的叫读某某有感,也是因为名字这种东...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最近同学间流行韩寒的书,他的书透露着一股很尖锐的批判气息,然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我们是否因为体制、利益、权力等而失去说出口的能力呢。 当知青时,看到的世界,只能说在平凡的生活...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也许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提出一个骡子式的折衷方案:你只有变得更聪明,才能看到人间的至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答案。我更喜欢...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作者的陈述: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作者的态度: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一直...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现实生活中,你的沉默可能会让你沉寂一辈子,也可能只会让你沉默一阵子,当然,这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言,像王小波前半生的沉...

  • 沉默的成长—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我愿在此引用王小波生命的最后一天致友人的信中说过的一段话: 自我辈成人以来,所见的一切全是颠倒的。在一个喧嚣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vz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