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百位中国历史名人001:“内圣外王”的楷模——周文王

百位中国历史名人001:“内圣外王”的楷模——周文王

作者: 含谦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15:48 被阅读18次

    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零零壹   “内圣外王”的楷模——周文王


    01  父死继位

    周文王本名姬昌,

    是周王朝的奠基者,

    他本是商朝岐山下周族人的首领。

    姬昌的父亲季历曾朝见商王,

    商王任命他为商的牧师。

    牧师,就是地方诸贤的首领。

    季历善施仁德励精图治,

    不断对周边部族发动战争,

    并取得多次胜利。

    周族势力的不断扩张,

    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和害怕,

    商王遂找借口杀死了季历。

    在这样的形势下,

    姬昌继承了周族首领的职位,

    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

    重申对商王的从属地位俯首称臣,

    同时暗下决心,

    要从根本上增强周人的力量,

    以图强大后消灭商王朝。

    周文王 明朝 作者不可考  |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宽政简刑

    姬昌继承其父施行仁德,

    天下的人才贤士争相投奔,

    姬昌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

    为团结本邦贵族,

    姬昌规定贵族子孙能够世袭领地,

    后来这叫做“世卿世禄”。

    为吸引各地商旅前来,

    姬昌设立市场和关卡,

    只对商旅之人进行稽查而不征税。

    对于犯罪之人,

    姬昌也只惩其人而不连坐家属。

    山林川泽等国家土地,

    姬昌也不禁止民众前往樵采渔猎,

    因此下层人民生活逐渐改善。

    03  耕行井田

    在土地和税收制度方面,

    姬昌实行井田制。

    具体做法是:

    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的方块田,

    井字形中间的百亩土地为公田,

    井字形周围的八块土地为私田。

    私田分给八家农民耕种,

    农民在私田上的收获归自己;

    公田则由八家抽出人力共同经营,

    其收成上交国家做税收。

    此后,整个西周实行的都是井田制。

    井田制的施行,

    既保证了农民有固定的产业,

    又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04  礼贤下士 

    为治理国家,

    姬昌礼贤下士到处寻访人才。

    相传他在寻访贤人的途中,

    有一天走到渭水南岸,

    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老者在钓鱼,

    老者的鱼钩居然是直的。

    姬昌感到很奇怪,

    于是就同老者攀谈起来。

    老者说这叫作愿者上钩,

    姬昌觉他出口不凡定非常人,

    便向他咨询治国之道,

    老者果真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见解。

    姬昌大喜过望,

    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

    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

    因为姬昌在与他同归时说道:

    “吾太公望子久矣!”

    姜尚便号称太公望,

    俗名姜太公。

    渭滨垂钓图 明朝 戴进  |  图片来源于网络

    05  囚居羑里

    经过姬昌长时间的经营,

    不仅周族的政治经济实力增强,

    而且以周人为首的联盟开始出现。

    姬昌在诸侯中的影响日增,

    引起了商纣王的害怕,

    商纣王遂下令将他抓起来,

    囚禁于羑里。

    正是在羑里囚禁期间,

    姬昌推演了后世著名的《周易》。

    不久姬昌手下散宜生采取贿赂的方法,

    把美女骏马及奇珍异宝献给纣王,

    使得纣王不仅释放了姬昌,

    而且还任命他担任了西伯,

    并赐给他弓矢斧钺,

    令他掌管对周围地方的征伐之权,

    从此在商王的旗帜下,

    姬昌更加名正言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羑里城周文王像  |  山海风  © 羑里城周文王演易处  |  山海风  ©

    06  断讼称王

    姬昌担任西伯的时候,

    因为一块田地的所有权,

    虞国和芮国发生争执不能平息,

    闹得不可开交,

    两国国君便想请西伯姬昌仲裁,

    于是一齐去朝见西伯。

    他们到了周族邦境内,

    看到耕者互让田界、行者互相让路;

    到了周人居住的村落,

    看到男女互不混杂,老人很受尊重,

    到了周人的朝廷,

    又看到士大夫之间连官位也相互谦让。

    虞芮两国国君大为感动,

    想到为一块田地发生争执实属可笑,

    于是两人主动将这一块田地让出来,

    作为两国间的闲田处理。

    各地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

    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西伯姬昌的评判使得诸侯们心服口服,

    诸侯们因此纷纷拥载西伯姬昌。

    于是西伯姬昌受天命称王,

    史称周文王。

    07  受命敬德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文王受天命可以看作一个里程碑。

    “天命”的说法在周以前是没有的,

    商代统治阶级的词语里,

    既没有 “天”也没有“命”的概念。

    商人信仰一种宗教性质的最高主宰,

    祂只是商人独有的至上神,

    是专门维护商朝统治阶级利益的。

    而周人所谓的“天命”,

    已带有一种理性的性质,

    它并不为周人所独有,

    而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意志,

    是超越各王朝各部落之上的,

    它不只钟情于一家一姓,

    而是视人们的表现是否具有“德”性,

    而决定将统治权授予不同的人群。

    因而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

    统治者要获得或保持天命,

    就必须努力增强自己“德”的修养,

    即必须“敬德”,

    而“敬德”的具体表现,

    又主要体现在对于民众的关心爱护,

    即必须做到“保民”。

    就像文王所做的那样,

    由于文王实行德治爱护小民,

    所以天将大命授予了他;

    反之,由于商纣王对人民统治暴虐,

    显示他的”德”已经迷乱,

    所以上天取消了赋予商人统治的“命”。

    更重要的是,

    “天命观”生出了一种“革命”思想。

    既然失德之君被革去天命,

    那后来的有德之君取而代之,

    便成为完全合乎上天旨意的举动,

    因此后来我国几千年政治上的改朝换代,

    “天命观”都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毫无疑问这种由周文王发明,

    而为周代统治者继承的“天命观”,

    较商代统治思想已有较大进步。

    它把服天意与尽人事两者结合起来,

    要求统治者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

    从而一定程度约束了放纵的统治者。

    08  病逝丰京

    文王受命之后,

    对商朝西部最大邦国崇国发起进攻。

    崇国在今河南嵩县,

    是周人向殷商发起进攻的最后一个障碍。

    崇国国君崇侯虎长期追随商王朝,

    曾在商纣王面前说文王坏话,

    致使文王被囚于羑里。

    崇国的实力十分强悍,

    崇侯虎把城墙修得既高又大。

    文王便联合自己的兄弟之邦,

    一起向崇国都城展开进攻,

    最终歼灭了崇国。

    文王在扫清了崇国这一障碍后,

    遂将国都由歧邑迁到丰,

    以便大规模地向东方经营。

    但就在迁丰的第二年,

    文王去世,

    伐商的未竟事业,

    只好留给了周武王姬发。

    利簋  |  Siyuwj  ©

    09  文王遗风

    后世的儒家,

    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

    把文王塑造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

    中国古人普遍又有崇古心理,

    喜欢效法上古圣贤之君。

    由此周文王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

    周文王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特别是帝王中的典范。

    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

    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孟子称文王这样的圣人,

    五百年才出一个。

    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就更数不清了。

    但是文王的言论,

    今天已经所见无几。

    据说文王善演周易,

    今天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

    也许从那里,

    我们仍可以体悟文王的遗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位中国历史名人001:“内圣外王”的楷模——周文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da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