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若作意能正觉了欲界粗相,初静虑静相。” 就是说,了相作意,你要随时随地有一个觉醒、警醒、清醒的念头,“正觉了欲界粗相”。欲界最粗的粗相是男女间的性欲。但是,其它功名富贵,没有哪样……好吃是不是欲?好穿、好吃……好懒,偷懒,喜欢躺着,喜欢万事不管,那是不是欲?那是什么欲?贪安乐的欲,放逸也是欲。总而言之,欲界的欲,所谓欲,离欲尊,离欲是最难。
离欲,真到了离欲境界,已经到色界了,上升华到色界,色界天的境界,那已经在光明中。不但相在光明中,头脑——就是说,你作意的思想,头脑永远是清醒的,不会落于善、恶、无记中,不会有昏沉。再拿色身来讲,到了这一步,这个人头脑永远清醒,头不会痛,不会昏沉,六根明利。
第一步“作意能正觉了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初禅就到了。在教理上,初禅到了,是什么境界?心一境性,此心永远在清净境,作意的那个观想境界,乃至不观想境界,永远是清明的,“初静虑”。念住者,就是杂念、妄想住了,欲界的妄想没有了。
圆明清净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而此心灵灵明明,了无挂碍,毫无执着,一片祥和,一味的慈悲。把心放开,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生了也无碍呀!妄念来了随他来好了,不要去压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来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来了,让它去昏沉好了,昏沉过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强提起精神来对治它。“六根才动被云遮”,动也无碍呀,那知道六根动的那个东西并没有动过呀!
心就是一股力量,与物理的力一样,它轮转不停的。自心见自心,为什么见不到呢?譬如电灯一闪一闪地太快,使你看不见,所以须要想法子,由刚强而柔软、而平静、而止定。用种种方法去调柔它,才能见到。空的这一段是心吗?这只是静的一面,动的就是它的用,但是动则易乱,易染污,所以要常常静养。须知动静皆为用,真正的体,不在动上,也不在静上。
中庸说:“无声无臭。”易辞说:“神无方,易无体。”“体”尽虚空遍法界,不可思议;并非不能思议,能思议的那个就似它。信得过吗?一切神通妙用都由此中出。
一念专精,一念至诚,佛菩萨就和你光光相感。“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而是要信你自己的本心!
一切鸡鸣犬吠,清清明明的就是。这个时候啊,心中空空洞洞的,清清楚楚,不要加上一点力,这就是佛境界!
佛法修证精华(10)
什么是识? 大慧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住、灭的作用呢?”
佛说:“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识的现象是什么? 佛又说:“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之谓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的现象,称之谓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之谓正智,或名真相。”又说:“如果广泛的说有八个识。简略来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称之谓真识(又名为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所显的现量识,称之谓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称之为分别事识。如何才能明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呢?举譬喻来说:犹如明镜照物,能够摄取任何现象,相来不拒,相去不留。现识的作用也同这个情形一样。”
人们要了解唯识,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识;要想认清什么是识,第一步就先要知道现量境中的现识。所以佛先举出现识,再用明镜照物来做譬喻。至于引用譬喻,本来是因明的一种方法,但是因明和逻辑的论理,它的法则有时也有所穷,并不见得完全可以表达真义。从古至今,人类的语言,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所以还需要动作和表情,以及符号和譬喻等等的帮助,才能够收到理解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偏差,就是容易使人把指月的指头当作月亮来看。所以先要注意譬喻这什事只是譬喻,它并不就是所喻的本身。人们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触——不是第一观念——还没有意识分别的生起,这个时候,就是现识的现量境的作用。不过现识和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其间是不容毫发的。刹那之间,立刻就会生起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现量境,也就无法认清现识的面目。如果能认清了现识的作用,就可体验到所说的唯心唯识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觉当作现识,那是不对的。直觉只是意识的率尔而起的分别心,并不是现识的现量境,因为有了直觉,便非现量境了。
佛又说:“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会不会冲突呢?从表面看来,好像这个现行识的现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别事识。其实,它两个是互相辗转发生作用,互为因果的。当接触外界的现象时,接受不可思议的熏染,和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现识的因。吸收内外种种的六根六尘现象,和受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别事识的因。”
佛法修证精华(10)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识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 故知要不着相,首先就须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须灭掉思惟分别的意识,这正是其他经典所谓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误解没有了分别意识,就等于木石的无知,须知分别意识,只是由真识转相的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一种作用。分别意识灭了,才能见得到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
佛说:“只要把生起相续作用的生因消灭了就可以啦。因为把所以生起相续作用的‘因’灭了,自‘因’相继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那么,相续的作用也自然无法存在。这里所说的相续的因和缘又是什么呢?所谓‘因’者,乃是基于现量而显的现识转相作用,它依于无始以来的妄想熏染习气而生。所谓缘呢?就是依他而起,从心识中,引起见分分别的境界。譬如泥团和微尘,泥团不一定就算是微尘,微尘累积才构成了泥团。如果说它是两物,但泥团其实就是微尘累积而成。如果说它是一物,但它们却是两个形体。所以泥团与微尘本质上虽然相同,现象上却有差别。又譬如金了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质不同,而并不失去金子原来的性能。由这个譬喻,你可以了解现识所起的现量境,一转而引起分别事识等的作用,都是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真相转变的转识所形成的。如果如来藏识和转识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两回事,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如来藏识就是转识等的因子。如果认为不是相异的,那么转识等所形成作用的现象灭了时,如来藏识也就跟着灭了。事实上,转识之间,有变化坏灭的迹象,但如来藏识的自相,却是不灭的。要知道所谓诸识灭者,不是如来藏识的自相消灭了,只是转识业相的流注现象灭了。如果如来藏识自相也会灭的话,那么如来藏也便是有生灭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于外道们的断见理论了。”
佛所讲的唯识法相的话,是说明凡夫众生心识的现状,都是从如来藏识的业力流注为因。由无始时来的我执和法尘的遍计所执,和现行的业力互相辗转熏习,生起人我的八种心识现象的作用,所以名为八识。如果能够灭掉一切诸识的妄缘熏习,不起遍计所执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顿断业识妄想之流,转识成智,得到真如性净的如来境界。但灭除业识之流,并非如世间的断灭见解,灭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灭是灭了一切业识之流的流注相,转了幻有妄想种子的熏习,而圆成净智的光明。所谓无生与不生也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时间所具的种性,和无边虚空的种性,都如换旧更新,由此转了污染熏习的业力而成为净智,阿赖耶识转为真如,乃是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但依体而立义,便说为毕竟空,因为真知自相,的确已经空了一切业识流注之相。唯依用而立义,便说为胜义有,因为真如的体相本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
佛又说:“大慧啊!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法的内义,是寓存于诸佛一切经藏之中,凡所有经典,悉说此义。不过一切诸经,都为了随顺众生的希望,为他们分别开示多种方便理趣,使他们了然,自见其义。但真实之法,并非在于言说。正如炎热中的渴鹿们,把炎热时旷野里阳光反射的焰影,误认是水。所以诸圣慈悲,便用种种方便理趣,谆谆善诱,使他渐次精进,了知热时阳焰中,毕竟无真水,一切但为相似的光影,了无实际。同样的,一切经典所说诸法、也都是为了使愚痴凡夫,发起欢喜信受之心,依此循序渐进,得证佛道。自觉圣智,绝不在言说之中,所以你们应当依于内义,切莫但执言说和文字,便以为是实法。”
佛法修证精华(10)
大乘修行方法:一、善分别自心现,二、善观外性非性,三、善离生住灭见,四、得自觉圣智的善乐。成就四法,得无生法忍,住八地菩萨位,了解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的实相,由此而得到意生身。
已经证道的圣者,自己远离颠倒妄见,所以再不会被现象界所惑乱颠倒罢了。其所以说惑乱的现象界有常性的原因,乃是因为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比较而来。心理现象,随时随地变易破灭;而物理现象却较为持久,所以就颠倒惑乱,认为它是有常性的了。
声闻、缘觉二乘人们所得的解脱境界和果位,好比一根浮木,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虽然自身可以不致沉没,但是身外的风浪波涛,依然未息,自己就以此为究竟的解脱,仍然还是无智的愚夫。
二乘的人们,虽然灭了烦恼,但还不能断除余习,只是以此换彼,暂时不生而已。他们贪著三昧境界的寂乐之味,不肯放弃。他们住在无漏的境界中,并非是最究竟的成就。他们也可以在各种寂乐的三昧境界中,安身立命,再不退转。甚之,住在定中,可以经过无数世劫,即使劫火洞燃,也无所觉。
他们这种情形,是自己耽于三昧寂乐之中,贪著境界之昧。犹如贪饮醇酒而至于沉醉的人们,昏昏然、不知不觉。等到三昧的酒力消失,翻然醒悟,才转而证得如来境界,方知本来清净,由来成佛已久矣。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大慧大士又问佛说:“如何才是佛的知觉境界?”佛回答说:“证觉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二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远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生死)。断灭了贪、瞋、痴的根本烦恼,和忿、恨、覆等的随烦恼(二烦恼),这就名为佛的知觉境界。
神通不稀奇,是我们生命的本能,所谓神而明之,我们的古书所以讲神而通之。真正的大神通是智慧,那是第六通,属于漏尽通一方面。所以成佛得道,得到漏尽通解脱一切烦恼,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
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
佛法修证精华(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