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由多人合作写出了关于腾讯内部相关的事情。相对外面一些资料,本书描述的腾讯内部的事情更真切些,有助于外面的人更好的了解腾讯。
总得说来,本书讲述了腾讯的很多方面,每一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描述。然而个人认为大部分内容都是点到为止,浅层的探考。读后有种意由未尽的感觉。
本书从战略,管理,文化,员工,用户,产品,运营,研发这几个方面描述了腾讯内部情况。
看一个企业制定的战略就能知道该企业的未来发展,就知道一个企业能发展多久,能走多远。一个好的战略可以让企业的发展插上一双翅膀,让未来不再那么遥远,也让脚下的路不再那么崎岖。 腾讯的战略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也是一直发展变化的。是的,随着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调整自己的战略,这是正确的。在腾讯的制定战略和执行战略中,腾讯的“战略发展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腾讯的双眼,寻找着新的战略和机遇;也作为腾讯的双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更是腾讯的大脑,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为企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扎实成长的基础”。
曾经有一段时间,腾讯的总体战略是充当连接器,就是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设备,连接人与服务。这个战略类似于我们产品组提出的产品愿景。不知是不是我们的产品人员借用他们的战略思想。作为连接器,应该要搞清楚连接的两端是什么。作为我们产品组来说,两端就是用户和企业。从用户端来看,产品应该让用户真切的感觉到,能真正帮助用户,而不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和麻烦。从企业端来看,就能为企业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在第四章,提到了一个“丛林生存法则”:在自然生态中,只有那些有能力采集到更多阳光,水分,养料的生物才能够存活;那些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生物,就会在竞争中败阵来,逐步丧失生存的能力。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企业。为什么我会特别摘入这段文字.原因在于我们企业,特别是我们IT部需要引入这个法则。让更能适应环境的员工更好的生存,淘汰掉不能适应的员工。
文中提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起初我以为是说企业重视员工的事情。读后才知道这里的以人为本是对待我们的用户。其核心就是对用户的理解,这个理解包括了对用户的洞察,建立紧密的用户渠道,善于运营用户及以数据为驱动。
在腾讯还没有成为一个创新力十足的企业之前,我们大家都知道腾讯的抄袭威力。在那时创业,面对投资人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面对腾讯这样的公司的竞争,创业者有什么对策“。今天在读这本书时,找到了腾讯抄袭的答案:”腾讯自己也知道,它不可能永远是那个第一个想到新点子的人,对于有新的点子,腾讯积极努力地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光荣的。但腾讯拒绝模仿和简单的传承,而是深入分析,仔细思考,认真理解这些点子之后的逻辑,然后不停地迭代,不停地创新并最终超越这些产品。取得最后的胜利“。
腾讯的管理是以产品至上的组织导向,简单来说就是产品化一切。即将企业的业务,分工协同,绩效考核,效果评估都以产品化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其他企业往往根据岗位或职责划分资源,各个团队也会共用一部分资源,如开发平台,打印机等等。而腾讯不是如此的。腾讯内部有2000款产品,每个项目团队都是以产品为单位相对独立操作,独立开发,独立推广,独立宣传。他们坚信:各项资源能不共用就绝不共用。虽然资源有浪费,但是提高了项目团队的灵活性,使大家有足够大的操作空间,彼此间无牵绊的工作,从而更有利于产品自身的闭环,达到量化产品的效果。
腾讯做产品有两个关键仪表盘:对产品体验的极度关注,对产品数据的实时关注。
马化腾在公司内部曾经说过:“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会随着用户的口碑相传,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所以一定要用极致的体验为用户服务”。当一个员工在做新产品研发时,他的领导包括马化腾都会去体验他的产品。如果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直接找到其本人进行改进。在腾讯内部还流传一件事情: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邮件,总裁10点回复,副总裁10点半回复,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邮件,告知讨论结果,下午三点,做成初步方案,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详细排期,整个过程不到18个小时。由此看出腾讯内部从上到下对细节的极度关注以及高效的工作。
另一个对产品数据的实时关注。腾讯要求对于各种产品的新进,存留基础产品数据,用户反馈量,处理量,产品技术的超时,延迟,异常数据,运营相关数据,研发数据都要建立一张清晰的表,并实时更新,让所有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为此员工每次上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数据,如果数据出现问题,相关责任人第一时间收到提示,然后立即组织修复数据,保证用户体验和使用的流畅性。
在员工篇中找到了腾讯员工与其他小公司员工工作执行力的差异:在腾讯带团队,不需要太过操心,因为每个员工都是那么积极主动。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积极主动呢?其实是腾讯在企业管理上有一个大的职称评定体系,考核体系,年终奖体系。之所以大家都那么积极主动,并不是受某一个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都影响和权威,而是每个人都在这种大的体系下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努力,就会影响考核,影响职称,影响年终奖等等。而小公司的基础执行者往往只盯着工资,甚至连工资都不那么care。所以项目负责人因缺少了某些”权威“,而无法顺利地调动他们。
在产品篇中,腾讯总结出:“比用户更懂用户”做产品。并且总结出了认识用户的三部曲:成为用户,懂得用户,超越用户。
第一部曲:成为用户就是忘记自己是产品经理,把自己变成普通的用户,通过频繁的使用去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广大用户对产品的痛点,从而优化产品,使其满足普通用户的诉求。
第二部曲:懂得用户,
若完成了成为用户第一部,那就是产品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若不”懂得用户“,那将止步于”优秀产品“之外。
”小白定律“:做产品如果不能满足”小白“级别用户能够轻易使用产品的诉求,捕获他们的内心,就很难成功。
懂得用户,需要产品经理做到以下两点:需求挖掘者和心理学家。
需求挖掘者,即通过蛛丝马迹准确获取与产品相关,与用户有关,与操作相关的真实信息,再大力挖掘信息背后的原因,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心理,并最终优化出符合用户诉求的产品。
心理学家,即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主动理解用户的诉求,理解他们的处境,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帮助解决问题,摆脱”为自己做产品“的”上帝心态“,做到和用户感同身受。进而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把控,实现对产品设计的精准拿捏,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提供直击用户内心的产品功能。
第三部曲:超越用户
要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不仅要懂得用户,更需要超越用户,比用户更懂得用户。具体就是用最深层次的需求吸引用户。
我们做产品也知道要做极致体验,但是如何的体验才是极致,一直没有明白。腾讯的答案就是:不能仅仅满足用户的诉求,更要做超越用户的预期,带给用户意想不到的体验。简单来说就是超乎用户预期。
具体措施为:
1.直抵用户内心秘境。在腾讯ICQ时期,在服务器保存用户别名,微信中支付环节取消确定按钮都是说明这一点
2.回归本源,珍惜口碑。即去除冗余,把核心能力做到极致,深挖核心功能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