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了鲁迅先生所写的《祝福》一文,拜读完特别有感触,故而写了两张卡片。
01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第一次读这句话,就可以感觉到说话人那种充满鄙夷嫌弃又懊悔之情,尤其是“倒不如”这三个字,直接解释过来就是早知道的意思。如今再读之,又多了几分讽刺的意味。讽刺的是说话人自己不知道,祥林嫂之所以变成这样,还不是因为自己平日那般对待她。
想起来小时候隔壁家的林老婶,她早年因为家里穷没读过书,然后后来跟哥哥交换嫁了人,生的4个孩子全是女孩,也许是受到农村人对她的指指点点以及家里老人的不待见,她后来精神有点恍惚。结果村里的人不但没有因此同情她,还到处议论她的精神失常。而且,连她最亲的家人也不可怜她。听村里老人说早年她嫁过来还算勤快,虽不受她家婆婆待见,但她也过得还好。后来生了娃再加上村里人的议论,她开始行为上有了反常。结果她婆婆还骂她,早知道就不让她过门了!就连她丈夫也选择常年在外打工了。
你看,人最可笑的是无知,不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还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没做错!
02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
一句“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就足以道出已死之人在世时对祥林嫂的态度如何。“总算”二字就可看出世人是有多鄙弃她了,这回她终于不再生活在她们的眼皮底下了。也许,死对祥林嫂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至少这样她不用再成为他人茶余饭饱的谈论对象了。
还是拿林老婶来说,她最后死的时候竟然无人知道,直到她大女儿去给她送饭时才发现的。也不知是几时死的。她的四个女儿也是因为她母亲的“不正常”,常常觉得很没面子,很忌讳在外谈论及她们的母亲。因此,也不与她们的母亲亲近。长大后大女儿听从家里长辈的安排,“娶”了一个省外丈夫,她父亲也在村里帮忙找了栋旧房子买了下来重新装修一下当她俩的婚房用。她的母亲则继续在以前的房子住着。再后来,她丈夫死了,她年纪也大了,精神更加恍惚了。她大女儿也没理她,只是她过来吃饭就多准备了双碗筷。(她的其他三个女儿都嫁到外地去了,更不会回来看她了。)只是突然有一天,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过去她大女儿家吃饭,她才想着去看看。然后发现,她已经没有呼吸了。
此后,村里人几乎没有再提起林老婶过了。。。
仿佛这世界她就不曾来过一样。真是人情冷暖自知啊!
本文系第8期书评影评营,第1篇1030字,累计103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