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作者: 宁小宁的可能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2-05 00:41 被阅读0次

    假如没有疫情,明天就要离开家了。可能会有不舍,可能会有期盼,可能会有轻松,也可能会有焦虑。但眼下,情绪可能相似,引发的情境却有差别。这段时间在无限的慵懒和散漫当中,手上的工作没有做,脑子里的胡思乱想却没有停止。这次说说最近与家人、与家乡之间的一些话。

    (一)关于家庭

    无意之间迷上《小欢喜》,并且和家人一起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百般“较量”某些方面像极了我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受了许多启发。有一次,英子的妈妈宋倩和方一凡的妈妈童文洁聊天,说,“咱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都羡慕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呢?”高中和刚上大学那会儿,每次过年回家和爸爸妈妈见面,他们也总是用这样的语言“指责”我,而我也往往反唇相讥,“你们是那样的父母吗?”后来,接触到“原生家庭”的概念,很长一段时间心里甚至出现“原生家庭”情结,可能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自觉地在彼此之间相互比较时,心里就会冒出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足”开脱。看了《小欢喜》,我深深地“痛恨”宋倩,却也看到了英子没有看到的她妈妈的某些部分。她妈妈给予的爱是太压抑了,但归根结底还是“爱”。错误的是方式,不是爱。极端的父母时刻宣扬“爱”,他们的儿女只看到错误的“方式”。

    第二个家庭,季杨杨和爸爸妈妈之间隔阂的起因与我的情形是最相似的,即父母都为了“工作”,在孩子的成长期离开。用杨杨自己的台词来说,高三那年他的爸妈突然“空降”回他的生活,他不能接受他们又来干涉他已经习惯的“自由”。最终一家人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主要是因为杨杨的妈妈。我从未见过如此温柔似水、通解人意的妈妈,心向往之。然而,稍作反省,在我的家庭里,我,却最应该努力做那个“调解人”。

    方一凡的家庭是三家里面最热闹、最有生气的家庭。妈妈大大咧咧、直来直去;爸爸胸怀大度、随和亲切、有勇有智。方一凡外向活泼,情商极高。后来表弟磊儿加入了进来,方一凡的爸爸妈妈视他如同己出,方一凡也以哥哥的身份保护和照顾他。虽然一家人之间经常有些小吵小闹,但感情越来越深厚,过得越来越幸福,是最让人羡慕的家庭。

    三个家庭各不相同,但却非常贴近现实。当我回到自己的现实中,看自己的爸爸妈妈,我突然、突然开始觉得不忍。或许这个世界上任何其他人都可以“指责”他们,唯独他们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我”没有这样的资格。原本这次放假回家之前,已经考虑过一定与他们尽量相处,讲道理,不让他们操多余的心。说起来,目前为止,彼此之间还没有“冷战”或“生闷气”,这算是莫大的进步了吧。

    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出生的家庭;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比如相处的方式。愿以后,在与家人相处时,记得这条原则,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二)关于家乡

    我一直对自己的出身怀有自卑感,我觉得我的家乡,它那么落后、贫穷、偏僻。特别是上学时面对那些来自城市的同学,我的“原生家庭”之罪里,可能还加了它的一份。起初,我甚至在心里嘲笑,这次,竟然上了热搜,现在全国人民再一次知道它了。但现在,这段封闭的时间,我觉得,我第一次与我的家乡,有意识地建立了连接。当所有人都在漫骂它的政府多么无能,它的官员多么不作为,它的组织多么腐败,我甚至有一些想为它辩护。

    从大的地名再缩小,最终锁定了我生活的、与我关系最密切的小山村,这是我微观维度的“家乡”。这次待在家不出门,我开始体会到,我的“家”在这里何尝不是幸运。我喜欢这里的天气,特别是晴朗的天气,不要说我最最喜欢的蓝天、白云和新鲜空气在白日对我敞开怀抱;到了夜晚,晶莹透亮的悬月和一颗颗若隐若现的星星让我的记忆回到小时候夏夜的银河;更重要的是,阳光通过养育庄稼滋润着这里的每一个生命,安全、清新、鲜活。

    住在城里往往要去超市或商店购买食材、食物等,而在村里,房子旁边便是一小块菜地,青菜每顿都可以直接采取。过年前自己家做的新豆腐,用水漂上,可以吃到年外。豆腐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渣滓可以做成豆渣,也是冬天常见的一道菜。奶奶种的秋萝卜这个时候也会拿来煮汤。我们家因为只有奶奶种菜,种类和产量虽然很少,但却够一家人食用。平常奶奶一个人在家,她吃不下,还会将一些蔬菜或者晒干或者腌制,等冬天的时候再食用,比如晒干的豇豆、竹笋,我尤其喜欢吃干豇豆,觉得口味特别好;而腌制的扁豆、辣椒、黄瓜、萝卜,是很好的煮汤辅料以及下饭菜。从地里挖起来的红薯、田地边采摘的南瓜是可以放好几个月的。那时候不吃饭,就土灶里埋一个红薯,烧熟当饭吃。南瓜是不做菜的,通常是和米饭放在锅里蒸,或者做成南瓜粑粑。现在那些传统的食物每年做得越来越少了,奶奶老了,妈妈嫌麻烦,大家胃口逐渐也被惯坏了,春节期间大部分招待客人的菜品都是直接从城里采购的。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视频讲麦芽糖的制作,我一下子脑海里就浮现自己曾经偷吃麦芽糖的画面。现在已经记得不十分清,那时候每到过年,奶奶会给小孩子做吃的“米糖”,需要熬制麦芽糖,常常要熬几个小时,里面好像会加红薯,熬好备用的糖放在盆里呈酱红色,用筷子蘸一下,拉出长长的丝,放在嘴里,甜而不腻,冷而不冰,我常常一回吃得停不下来,用筷子蘸上许多次。

    至今,我们家仍用土灶——就是李子柒在她的视频里拍摄的那种,再搭配使用电饭煲等电器。小的时候,我很讨厌家里的土灶,每次烧柴火很麻烦而且火候难控制。从电视里看到现代化的厨房,羡慕无比,心底的一个愿望就是家里有一天能够装上一个现代化厨房,全面取代土灶,由煤气或者电力提供火源,有方便的冷热水的水池,有漂亮的橱柜,有齐全的佐料和工具。那样,我想我一定乐意做饭(“无耻”语:至今仍不会做饭赖我家没有一个现代化厨房)。

    但这一段时间,在家里,妈妈煮饭一直用土灶,她说土灶做的饭好吃。想起一开始看到李子柒视频里的土灶的时候有些惊讶,后来明白,视频中所展示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不正是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吗?她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饮食人间烟火,却拥有仙子气质。暂且不论她有多少时间或者说她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就是那样。但是我的确重新审视了我们家所煮的饭。

    用土灶做饭为什么会更好吃呢?对于我来说,一个最大的原因是锅底的“锅巴”。控制好柴火的大小,锅底就会有一层色泽偏黄的锅巴,干吃是脆脆的;还可以加上之前舀出来的米汤,我们做成叫“锅巴粥”,这样混合而来的粥吃起来特别香。如果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面条或者豆饼(粘米和糯米打浆、摊饼、晾晒制成的一种食物),同样也会有一层金黄的锅巴,我每次尽吃锅底的那一层了。这种做法,我不知道我们的方言对应普通话里的哪个字,总之,它有点像“煎”但又比“煎”时间更长;有点像“蒸”,但水和食材却是不分开的。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或许没有土灶、柴火和铁锅,其他的用具可能无法使用这种烹饪方法,或者达不到原本的效果。另外用土灶做饭,如果有两个人配合会更好,一个在下边控制柴火,一个在上边锅中翻炒。所以,这为家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时机,也为做饭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现代化的厨房非常方便,而且干净,可以很好地控制剂量;而我们家的厨房不太方便、柴火的灰尘难以避免,一旦控制不好火候,烧成焦糊也是常事。但现在,我却十分享受每一顿由它做出的饭。

    经济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居住的这个小山村,现在和我小时候已经是两个样子了:农村应有的青山在逐渐的砍伐,河里清澈的绿水难以寻觅了,水泥路都修起来了,很多人在城里买房子了,这些房子主要是为自己的孩子准备的,像我这一辈以及往后的一辈辈。这个小山村,它现在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它不是完全的农村,又离城镇化很远。一瞬间,我想我好像已经看到了它未来的命运,父辈们会成为留守这里最后的一批人吗?我说不出话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lj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