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
我学习有个特点,笔记记了一通,最后只收获一两点。就这两点的触动,可以入心,我觉得就值了——如果按部就班去写背和记忆,对我来说那不是学习,那叫应试。
最近在参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训课程。周二学习的是人际沟通与干预模块的第六讲——心理教育。
通过本堂课我受益最深的是心理教育的理念:咨询属于共创式的,高度协作,共助的模式,让来访者自我改变,自我蜕变。
它打破了我自以为的助人者就是替代者的误区——助人者仅仅是扶来访者起来,看到她可以看到的东西,或者和来访者一起躺下来,共睹到她躺下来的环境,然后提携她,站起来,再走出来。助人者,只是助,而非主。
如CBT的假设相信来访者有治愈自己的可能性,目标是来访者成为她自己的咨询师。
我想起来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方法里,有个咨询笔记对我影响很大,在以前的学习里侧重理解的是家庭作业,咨询笔记很少听说,也很新鲜。本以为咨询笔记是咨询师之事,放在来访者的角度,确实另一番景象——通过复盘整个咨询过程,回顾发生了什么样的过程,提取记忆里深刻的触动的养料,来访者可以再次加深理解,自主地转化现场带来的改变,内化更深一个层次。而且我手些我心,真个过程属于二次浓缩的精华,专注收取咨询所得。
技巧
至于技巧,我受益匪浅的是第三条:不只侃侃而谈并且多元呈现。通过更可视化——绘制图表——从抽象的思维逻辑呈现在感性的一目了然上。
有句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心理教育的技巧,很多时候需要请来访者撤离沉浸式思维,需要退出一步,拎得清自己现状。
而多元化呈现,正是崭新的机会,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见自己,意识和觉知上位,从更广和更远的角度远焦式看见思维逻辑的真相和全貌,依次恍然大悟,有机会从单一的困境里看见出路。
举个例子,最近和女儿探讨她睡觉黑白颠倒的问题,从口头上她会说我调整了啊,尽力调整了还是不行。当我们拿一张纸,把时间分为白天和晚上的时间段,列举可以影响因素:补觉、睡前看手机、运动、晒太阳、出去玩、等,开始化成饼状图,每一个时间段做了什么事,那些事干扰了晚上睡觉,结果图一整理出来,天呢,和自以为的已尽力调整、采取了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解决的结论,大相径庭!
图表可以越过欺骗式的自以为,直入人心,通过右脑直接看到数据现象,不再是说教式、列举式、理性式的嘴对嘴说,可视化的结果呈现,绕过了防御机制带来的干扰,然后,就看到了转机。
认真听,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