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电影』简书电影院
《邪不压正》 一个江湖缺席的复仇故事

《邪不压正》 一个江湖缺席的复仇故事

作者: 蜗牛鲜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09:35 被阅读0次

作者  胡明山 原创 公众号 薯叨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有点像《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又是一部令人难以理解的电影。电影上映后,豆瓣评分在一日之内从8.5下滑至7.2,也可以理解。

姜文重塑了张北海小说《侠隐》中的人物和故事,将其中单纯的复仇主线,有意地发挥为“复仇+抗日”。意料之中的是,姜文从来不会给你正儿八经地讲故事,这部电影笼罩了姜式电影一贯的荒诞、浪漫和黑色幽默,无论是复仇还是抗日,都不那么正经。

《邪不压正》给人一种膨胀了的感觉,如同泡沫般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只是它不是让人深思,而是让人迷惑。整体而言,复仇是其中最清晰的一条故事线了。相较于小说,这又是一个江湖缺席、嵌套在宏大叙事中的复仇故事。然而,这样的复仇模式并未给电影增色几分,这是令小说读者失望的一个原因。

01

复仇母题在电影中的呈现

 

这是一部以复仇、抗日为故事主线和外观的电影,被人杜撰为“民国三部曲终章”。遗憾的是,当我从电影院走出来时,觉得自己仿佛刚刚看了一部好莱坞式的抗日(神)剧。

如果看过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会知道小说中复仇与抗日始终是一对矛盾,李天然的复仇能与抗日结合,全然是一种偶然和交易。然而电影中,复仇与抗日几乎毫无矛盾地融为一体。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姜文喜欢在电影中重构政治和历史的倾向。如果单纯讲一个青年侠士的复仇故事,恐怕也不是姜文的风格。

电影开始,李天然目睹了师傅灭门惨案,而作恶者竟是大师兄朱潜龙,从而为日后复仇埋下了伏笔。电影中的朱潜龙,与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中的马三,都是杀师投日的反面人物,有着大逆不道、违背人伦的人设。

这还不够,相对于小说,姜文有意突出了朱潜龙的邪恶形象。比如电影中,朱潜龙一出场就与日本浪人勾结,杀死师傅是为了拿地种鸦片,突出了其心术不正;而小说中,朱潜龙杀师灭门的原因则是师傅未把掌门传给他,并将他喜爱的师妹嫁给了师弟李天然,从而使他怀恨在心,最终杀死师傅全家,这更符合常理。电影中,朱潜龙成为北平警察局局长,而且为师傅塑像,嫁祸师弟李天然,还为师弟塑了下跪的人像,突出了朱潜龙的虚伪;而小说并未详细描述朱潜龙的作恶行为,他不过是贩毒,还当了亲日的便衣组长。

不能说姜文这样处理是无意的。既然朱潜龙是“邪”的一极,那如何丑化都不为过。而另一方面,“正”的一极李天然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大男孩,外貌英俊、武艺高超,还占领正义的高地。

电影中正邪两派主人公的脸谱化处理,非常符合中国武侠小说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从古代、民国旧派、港台新派的武侠小说中,找到无数个类似的情节和人物设置。

复仇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武侠文学中的重要母题,《赵氏孤儿》《水浒传》《射雕英雄传》等。《侠隐》所讲的故事,也不过是常见的情节:孤儿遇到救命恩人,拜师学艺娶了师妹,师傅全家被逆徒灭门,自己肩负报恩和报仇的责任,最终替天行道诛杀仇敌……改编这样一部并不出彩的武侠小说的确是个挑战,好在姜文不允许自己创作一部俗套的武侠复仇故事,他用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物关系的重新塑造扳回了一局。

02

江湖的缺席

 

姜文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抗日前夕的民国,时局涌动,老北平平静的表象之下,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个很好的历史舞台,这是个无法无天的年代,也是社会秩序最为松动的年代。

电影中朱潜龙说“我们可以诉诸于法律啊”引来哄堂大笑,台词讽刺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诉诸法律有时就是与虎谋皮。于是,江湖还有生存的土壤。江湖还有朴素的正义,复仇是恢复社会正义的一个救济性的手段,在社会伦理上能还拥有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小说中的江湖在电影中实际上是缺席的,或者说被导演的宏大叙事收编了。江湖是私人化叙事对抗宏大叙事的重要方式,不过电影并没有给江湖多少空间。

这或许也不是巧合。姜文的《鬼子来了》《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都有政治的隐喻和历史的重构,江湖是一个现实秩序所触及不到的化外之地,姜文更愿意以其为切口,而不是当成故事本身。

这个切口从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蓝青峰说:“你天赐大恨,是棵好苗子。”李天然的个人仇恨早早地就被纳入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之中,复仇/抗日成为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小说对江湖用较多笔墨来描述。比如李天然九死一生被外国医生救下,并带到美国生活学习。李天然归来后,一心寻找当年的仇人朱潜龙和那个日本人,不顾周围人的劝告,坚持要以江湖的方式来解决。“江湖有江湖的正义和规矩,王法不王法,民国不民国,都无关紧要。”李天然不仅对于时局无知,而且本能地排斥。马大夫和蓝青峰不断奉告他,现代社会已经容不下江湖了,但是他还是要以江湖的方式复仇。

江湖式复仇,在电影中是难以找到踪迹的。江湖与现实社会秩序的分歧,也几乎完全没有。如果电影中还有那么点江湖味道,那么七成体现在彭于晏在北平四合院灰色屋顶上的飞檐走壁(民国跑酷),三成体现李天然坚持把朱潜龙和根本一郎聚到一处,一并诛杀的情节上。

小说中,李天然确实最终与现实政治走到了一起,但并非源于李天然的觉悟,而是他与蓝青峰谈判与交易的结果。“你们那个武林世界,与我们这个凡人世界,要是有一天这两个世界碰到了一块儿,你又怎么办?”蓝青峰的预言实现了,当这两个世界碰到了一块儿,李天然才勉强同意与官方合作,杀死仇敌。

电影中,姜文则有意把江湖复仇纳入宏大叙事,比如李天然像是特工的身份从美国回到北平,他要为师傅一家报仇,但首先要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即抗日。蓝青峰是李天然的“爸爸”,李天然复仇要听“爸爸”的话:先抗日锄奸,再报一己私仇。

江湖在电影中的缺席,让本来复杂而富有张力的故事变得简单起来。然而问题是,电影并未在“复仇+抗日”的模式上有所突进,因为从私仇、家仇,过渡到国恨、阶级恨等宏大叙事,早已是《白毛女》等革命文学玩剩下的了。

03

未能升华的复仇故事

 

我们不好说,电影与小说在主题方面谁更高一筹。因为严格上来说,《侠隐》也不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在复仇这个层面上,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中的李天然,都没有突破复仇本身。

电影中,李天然几乎没有人物性格和心理上的蜕变。他复仇的心理障碍不过是担心自己会退缩,会犹豫。于是最终他杀死了朱潜龙和根本一郎,除了证明他有勇气外,便没有其他的意义了。

姜文另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就不是如此。电影中,原本只想捞些实利的落草土匪的张麻子,上任鹅城县长之后却雄心百倍,看到黄四郎及其乡党欺男霸女为害一方,他内心的朴素正义观与未泯灭的救国救民热情被重新激发出来。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人物,也更明晰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心理上的变化。

相比较而言,巧红复仇的延宕,更能让人联想起哈姆雷特复仇中的迟疑与彷徨,这多少赋予了复仇一些深刻的含义,有了那么一点悲剧的意味。但是电影中这部分内容比重微乎其微。有人看出巧红的原型是那个准备十年,最终枪杀大军阀孙传芳的才女施剑翘。那么巧红后续复仇如何,真希望姜文能拍摄一部施剑翘的复仇电影。

电影中的复仇未能升华,也不能全怨导演,毕竟小说中的复仇,也只是传统的武侠复仇模式。李天然始终不是一个犹豫的角色,人物性格也远远没有哈姆雷特那样矛盾和复杂,更没有对命运的叩问。但是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复仇小说,它夹带了私货,而正是这些私货,让这部小说与众不同,有了出彩的地方。

《侠隐》出彩的地方在于,小说中流露出作者对逝去的老北平的怀旧情怀,也透露着作者对传统江湖侠义文化在现代社会秩序中终将消亡的命运的思考。电影上映前,我和众多读者一样,妄想(想想就能知道,姜文怎么会给你拍一部美食+侠客的电影呢?)这是一部展现老北平风貌和江湖隐退于现代社会的故事,结果自然是没有被满足。

复仇往往赋予人们正义感,惩奸除恶、快意恩仇的过瘾,也符合民间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最能激发观众的同理心,但是《邪不压正》没有这么做,荒诞的复仇过程,消泯了很多过瘾的成分;如果将复仇塑造成个人或国家的悲剧,有着怀疑精神和悲剧的意味,从而诱发思考,那么也会让这部电影更值得玩味,但《邪不压正》也没有这么做。它仿佛要巧妙地避开了肤浅的或伪装深刻的叙事,于是有意抛弃了小说中两个出彩的主题,重新塑造电影的主题,只不过新的主题不是出彩,而是令人迷惑。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看了小说又看了电影的人,对电影所做的取舍和新的主题构思,都感到不太满意。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施剑翘的复仇故事或许比《侠隐》更有挖掘的价值,那就妄想他再拍这么一部《施剑翘复仇记》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邪不压正》 一个江湖缺席的复仇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nn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