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剧,看到一个情节:医生为了救一个小男孩,使用了各种方法,甚至是给孩子买他喜欢的梵高的书,买他喜欢吃的汉堡。可是最终男孩还是死了,死于自杀。
医生很自责,觉得没能帮助这个小病号。其实如果说从医生的角度来讲,她已经做得很好了,用她老师的话说“已经介入了患者家庭,这就是越轨了”。的确,作为医生会看病人无数,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都如此去做。可能影视化要矛盾突出一点,讲究影屏效果。不过是现实医生已经把他的病治好了,而且还给了他心灵的安慰,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孩子也并无大碍得到准许,这样医患关系就此结束。
可小男孩在家,为什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男孩有一个妈妈。从剧中可以看出来他家生活比较拮据,是个单亲家庭,而且妈妈对他要求比较严格。即便是在手术期,他妈妈还给他请了老师上医院给他补课,并且给他买了一套资料让他每天晚上学到11点。孩子的手术伤口并没有完全愈合,因为压力太大,又加上情绪低落,伤口迟迟无法愈合,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妈妈依然选择出院。此时让人感觉到非常窒息,哪有这样的妈妈,只为成绩不为孩子健康,孩子只要健康的活着才能够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连健康都没有了,学习成绩能好吗?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靠医生的一次两次的温暖能够改变性情。
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解决他妈妈的问题。他妈妈的问题才是孩子病的病灶。如此苛责自己的孩子,如果她的教育理念不发生改变,那么这个家庭现状永远无法改变。在剧里面女医生和孩子说,有问题可以找她,她可以陪着这个孩子长大,理想确实是丰满的,可是现实却很骨感。作为医生你又不是他的法定监护人,偶尔一两次去帮助这个孩子,还是处于人性的关怀。其二呢,作为医生一天24小时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之外都在工作,时间很紧张,况且病号也不只是这一个孩子,时间上都不怎么允许,如果他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不可能那么及时解决,只能让孩子产生性格的分裂,甚至是更加讨厌到自己的妈妈,而事实就是如此,虽然他很爱自己的妈妈,但是他选择了死亡。
所以,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想帮助别人这是好事,但很有可能在你不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时,尽量还是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帮助。善良不是坏事情,但盲目的不分事情原委地去帮助别人就是错的,很有可能因为你的帮助加速了对方的死亡。但你不知道病灶在哪里的时候,不要轻易开药方。
还记得在《警察荣誉》这部剧里边一个刚入职的民警夏洁去帮助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姑娘,也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入手,不是从她的母亲入手,只是想当然的去帮助这个离家出走的小姑娘,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事与愿违的后果。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要找到事情的根本处,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不然的话只能是治标,无法治本,有时候连治标都治不了。
病要想根治,第一步就是找病灶,而不是“让自己的同情心泛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