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考棚
齐彦槐
渍种必苗,艺兰必香,千家茅屋书声,定有几枝大手笔;
登高自下,陟遐自迩,万里蓬山云路,先从一邑小文场。
一、注释
1.婺源考棚——婺源,原属安徽,今属江西。考棚:旧时士子考试的考场。
2.齐彦槐——清安徽婺源人,字梦树,号梅麓。嘉庆十四年进士,选金匮知县,上海运漕粮议,以知府候补。旋丁母忧,乃不再出仕。工书法与诗,尤长骈体律赋。有《天球浅说》、《海运南漕丛议》、《梅麓诗文集》等。
二、赏读
1.格律
渍种必苗,艺兰必香,千家茅屋书声,定有几枝大手笔;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登高自下,陟遐自迩,万里蓬山云路,先从一邑小文场。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下联各分句:
上联二分句平仄失替,第二字平仄失对。
其余,单联内246节凑点平仄交替,上下对应246节奏点平仄相反。
上联句脚:平平平仄,下联句脚:仄仄仄平。
2.对仗
上下联一二分句:
“渍种必苗”和“艺兰必香”,主谓结构联内自对;
“登高自下”和“陟遐自迩”,主谓结构联内自对。
联内自对,上下联对应位置词性结构可以放宽。
上下联三分句:
“千家”和“万里”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茅屋”和“蓬山”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书声”和“云路”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上下联四分句:
“定有”和“先从”状中结构词组相对;
“几枝”和“一邑”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大’和‘小’形容词相对;
“手笔”和“文场”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3.联意
婺源考棚
齐彦槐
渍种必苗,艺兰必香,千家茅屋书声,定有几枝大手笔;
登高自下,陟遐自迩,万里蓬山云路,先从一邑小文场。
经常浇灌地下的种子一定会长出禾苗,种植兰花一定会有芳香。所以,千百个贫寒之家的子弟发奋读书,必定能选拔出几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要想登上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要想行得远必须从近处开始。所以,要想走到万里之遥的仕途高位,必须先从这一邑之地的小小考场中脱颖而出才行啊!
4.评赏
这幅联题的是《婺源考棚》,即清代婺源县的科举考场。
上联,主要写国家应该重视教育。一二分句,是以农耕比教育。“渍种”,浸润种子;“艺兰”,种植兰花。意思是,浇灌种子,一定会长出禾苗,种植兰花一定会有芳香。三四分句,是一二分句比喻的结果。“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喻指清贫之家也;“大手笔”,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后亦指杰出的文辞、书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千家贫民子弟,都刻苦读书学习,一定会能选拔出几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来。一二分句,构成并列的逻辑关系;三四分句,构成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一二分句和三四分句,又构成因果的逻辑关系。
下联,主要告诫学子要脚踏实地。一二分句,是以登高行远比仕途。出自《尚书· 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意思是,如果想要登高,就必须先从下面开始;如果想要行远,就必须先从近处开始。三四分句,也是一二分句比喻的结果。“蓬山”,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云路”,比喻仕途,高位;“文场”,科举考场。这两句话是说,要走到遥远仕途高位,必须先从这个考场被选拔出来才行。一二分句,构成并列的逻辑关系;三四分句,构成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一二分句和三四分句,又构成因果的逻辑关系。
整幅联,喻指形象,入情入理,胜于说教。围绕联题“考棚”二字,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明了国家应该重视教育,才能选拔出人才的道理。并告诫学子,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