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关注的是聪明,这些聪明又要依赖于考试成绩,挣钱多少,能力大小,能办成什么事,但很少关注智慧。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源于智慧。
平日里,我们被各种事务缠身,根本没有时间关注智慧的事情,智慧在我们的概念里更多的是一种天赋,或者说,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能力。
没有意识到,智慧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
佛里的智慧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他们把实践、证道称为智,把理论称为慧。如果要获得真正的智慧,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真的是大智大慧,一下子让人们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即使佛经里讲的修行,也是与日常密切联系的。
佛陀的智慧里条条框框最少,或者说,最接地气,可以说,完全是满足日常好好地活着,同时让自己更加的洒脱,做到与时俱进,解除生活的烦扰。
我觉得学习各种智慧,追求的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一种超脱自己,跳出自己,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状态。
我之前分享过,只要是对自己有所要求,不断精进,不管处于什么状态,终将会做这两件事,一个是投资,一个是追逐智慧。
我们也听说过,有一些顶级的科学家走到终点,会走上教的道路,这是什么原因呢?
虽然现在没有明确的说法,我想,也许智慧的终极是我们无法用现有的思维去理解,而大部分人只要投入差不多的精力,都将在追逐智慧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这种收获也是自我修行的过程。
什么是修行呢?
有一颗向善的心,有着柔软的态度,用一己之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阳光与温暖。能够不断较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改变自己、调整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持续地精进自己,这就是修行。
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听到了学到了自己不曾接触的正向观念,哪怕是生活中有一点点改变,这都是修行。
现在,对于国学智慧,对于佛智慧,有的人认为这都是学者的事情,这个不能提高工资,也不能带来财富,还不如研究一下股票,听一下别人的生意经来得更现实实惠一些。
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家,做出大事业的成功人士,他们都会古往圣贤中汲取智慧,并且切身实践,为社会创造出巨量财富,也带给社会更多的福报。
他们本身就是世的佛,有着普惠众生的福缘。
曹德旺老先生的最新的一本书,也是他的自传叫《心若菩提》,他本人同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两人都信佛,都是商界的传奇。
佛学的智慧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他们将佛学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应用在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本身也显示了佛学智慧的力量。
智慧带来的远高于物质,是世界、生命的运行之道。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某某明星出家信佛了。
这些名星可是在名利场浸泡很多年,一生都在跟名利打交道,也是人性最放大的地方,他们对财富、名利的执着远高于普通人,是什么让他们抛弃这样的执念,在佛学智慧中寻求解脱呢?
是解脱本身。
不论什么人,只要在追求智慧,那么终极的目的就是获得解脱,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与自己和解。
有时候,没有智慧的外力,虽然我们清楚要看淡一些,要洒脱一些,这些道理都懂,但一遇到具体事情,就会慒圈,甚至不知所措。
这时候,修行就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情上。
在学习这些智慧中,最难做到的就是破除执念。
什么是执念呢?
我想实现一个目标,千方百计地去实现,被这个目标牵引着,激情满怀,也有迷茫踌躇的时候,有目标有追求是好事,为什么说又要破除执念呢?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被告知,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去把握,只有认真尽力去做,至于成不成,那要看天意了。
又是天。
看来,我们人类的主观努力是很有限的,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肯定地说,一定能怎样,最终还是要看天,看宿命。
天,宿命,其实也就是道。
顺从良知做事情,符合天道,心里也就坦然了,这种坦然也就是不执着,一切只能随缘,尽力了,没什么可后悔的,也就超然解脱了。
我想,佛指出的解脱感,应该就是那种不苛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即使没有达到目标和目的,心里也没什么,这就是不执着。
但这并不代表,不去努力争取,不去重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每天重复的跑与写,是不是执着呢?
我知道跑与写,追求智慧会给我带来好处,至于这种益处是什么,我也不明白,但我清楚花费时间在这些事情上面,是值得的。
如同,我们去修行,最终修成什么,能获得什么,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只要去做得了。
佗智慧里还有空的概念,大概意思就是什么都是空。
既然一切皆空,还修行作甚,躺平不得了。
这其实和刚才讨论的执着有点相似。
看似空,其实不空,到底空不空,谁也不知道,总之智慧在那里,在没有更大的智慧面前,人人都朝着这个道在努力。
确实在努力修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喜乐,获得了满足,这就行了。
在每天享受阳光、空气的同时,让精神富贵一些,怎能说是空呢?
其实空与不空已经没什么区别,自己喜欢,高兴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