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朋友闲聊,无意中发现了自己一直在排斥一些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的原因:这些电影没把我当成有正确判断力、有正常智商的人。
电影就是讲故事。有些故事讲得好听,有些故事讲得不好听,这取决于导演及演员的能力。另外,有些导演讲故事时会考虑观众,有些导演讲故事时不考虑观众。这段时间常听高晓松的《晓说》,这厮是科班出身,他在混好莱坞时常听见其它导演说:这电影拍给谁看?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很多的道理,电影并不是有钱有人就可以拍的,生意也不是想做就做的?关键是谁会买单?这就是第一思维。“拍给谁看?”,这说明心里面装着观众啊。
观众就是消费者,他们会掏钱来看电影。好的电影会很好地理解目标观众的类型,以及他们的爱好和品味,然后在观众的爱好与导演的追求之类达成一种平衡,这样的电影往往艺术性和票房俱佳,如国产的《让子弹飞》、《罗曼蒂克史》等。这些导演在自己讲故事的同时,也留 下很多的思考空间给观众。因此,喜欢思考的观众很满意,觉得自己一脑门子的智商得到了照顾;而仅是为了消遣娱乐的观众就不乐意了,“本来就是来放松的,还要费这脑子”,太累了,不好玩,票价还这么贵,不爽。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凯歌的《无极》,他的想法和理念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普通观众,以致造成观众的不满。这种不满同时也给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贡献了很多的粉丝。
还有一些影片如《战狼2》之类的,导演也明显没有在乎观众的智商和审美,完全把观众当成小兵张嘎,经历和智商还停留在北朝鲜时期。近代我们的国土被外国殖民者肆虐惯了,一旦我们富裕起来我们就要去他国也肆虐或者意淫一下,因为别国也是无政府状态或政府无能。这种影片在有知识、有阅历的、有正确判断力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侮辱,你想想近两个小时的侮辱,谁受得了? 我们伟大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还没有玩够呢?”,真有意思。不过从票房来看,这个观点、思潮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这也说明“反智”有时也和“爱国主义”正相关。
类似的还有抗日神剧,抗日的电视剧我看过的不多,神剧更没完整看过,只看过一些片段。我觉得我们痴迷于历史题材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不多拍拍关于现代生活的电视剧呢,看看香港或新加坡,可以拍些不同工作的电视剧呢,关于医生的、律师的、建筑工人的,消防员、警察的,都可以呢?列完这些,我也感到导演的难处。这些行业中的现实问题一大堆,处处是地雷,的确不好选材,还是埋头故纸堆安全些。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
现实太难,未来不确定,还是埋首历史安全些,这好像是我们长久以来的通病。每当历朝历代“文字狱”兴起的时候,考据学就蓬勃发展。所以,由此看来,我们是个重视历史、热爱历史、不敢创新、害怕未来、害怕不确定的民族。
对于日本,我想说的是:中日是邻国,交往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花了太多的时间在1931-1945年这14年里。我们同时也要花些时间在1931年以前,或1945年以后,尤其是1979年以后的这段时间,这样的话,就不会“篡改历史了”,也不会选择性遗忘了。之所以强调1937-1945年这一段,不仅是因为我们胜利了,而且还是因为我们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领导了敌后的战争,是民族抗日战争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除了历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睁眼看看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及国民教育等等,毕竟日本好像也是亚洲仅有的几个发达国家之一。为什么我们的导演也要忽视这种存在,而胡拍一通呢?自娱以娱人,还是自愚以愚人?当然,在这方面,姜文除外。
当然,我也不清楚什么是市场的真正需求,什么是观众的真正需求。我也不了解其他的观众需要什么,也不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判断能力,或许这些导演才是正确的,我才是错误的。所以我才会不舒服,才会不爽,才会思考,才会写下这些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