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09676/5e3cd5b3f2a04b41.jpg)
《论语•为政篇第二•二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于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钱穆译】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何不从事政治呀”先生说:“古书里有两句话说‘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爱及你的兄弟。’只要在家施行孝弟正当有条理,那也是从事政治了,如何才算是从事政治呀!”
【杨伯峻译】有人对孔子道:“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傅佩荣译】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书经》上说:‘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参与政治呢?”
看到这段文字,我想到《大学》里的一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后来被提炼成广泛流传的一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就只有身修了,家齐了,才能国治,才能天下平。
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然这也是后人引申出来的,原文出自清刘蓉的《习惯说》: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同样说明了治国理政必先治家。
我不知道这位问孔子的人出于何种目的,他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但这回孔子没有回答:“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13》),而是委婉地引用了《周书•君陈》中的一句话,并加以说明,一下子把政治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回答的是巧妙,但孔子的本意也是想说,施政者应修其身,做到孝,做到友,做到家齐,如果自身的品行修养连这些基本的前提都没做好的情况下,还谈什么从政呢?
现在的很多官员如酒囊饭袋,学历很高,但文化素质低下,如果让他们了解一下这些孔子的思想,不知他们会不会无地自容?
【再读补漏】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政治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现在政治的概念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政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毕命》,里面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在《周礼•地官•遂人》中也有“掌其政治禁令”。中国古代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制度上的规范相对缺乏,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所以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以“德政”、“仁政”为主。
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形态,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是政治的内容,所以曾子就在《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治国的前提必须要修身,要齐家,只有身修了,家齐了才能治国。
《列子•说符篇》里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意思是说楚王问詹何怎样治国,詹何说是修身。楚王不明白,詹何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身修而国治不好的,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身不修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同样说明了修身的重要,它是治国的基本功,必须要修炼好。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发展史,由最初的日常生活规范管理,到伦理道德的逐步建立,再到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由个人修养,到家庭治理,到管理国家,清晰又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政治发展的脉络。因此不要单纯地认为,政治就是管理国家治理人民,它根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道德标准,道德境界始终贯穿在每一项政治活动中。
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各种法律、制度十分健全和完全,但也不是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当遇到法律无法解释,制度没有规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那只能从伦理上来分析,只能从道德上来评判了。因为它们是一切法律和制度的基础,法律和制度都是由它们发展而来的。
所以我们今天讲政治,也不能与道德有半点分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