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一地鸡毛》中有句台词: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我也要把它扎成鸡毛掸子。今天就教大家如何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地鸡毛”一地鸡毛,扎成“鸡毛掸子”!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场景1:你的朋友突然给你打电话,一开口就噼里啪啦的一顿抱怨,听了半天,你也没搞懂发生了什么?你问他怎么了,他也说不清楚,只会说,好烦,活着真他妈没劲!
场景2:你的闺蜜突然哭着给你说,他男朋友不爱她了,她要分手。你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也不回答,只是一边骂,一边哭。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连最基本的负面情绪的表达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理性的处理消化心中的负能量。
那么问题来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今天就叫大家一个非常使用的应对负面情绪的小妙招,可以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像扔垃圾一样,轻轻松松的丢出去!
这个万能小技巧就是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师,常用的工具“具体化”。
具体化在心理咨询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它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以及所经历的事情,所体验到的感觉。而不是总是表达一些模糊不清的,无意义的情绪。
那“具体化”工具如何具体操作呢?
具体化的第一步,就是清晰化表达。那什么事清晰化的表达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下面2个表达有什么区别呢?
表达1:
最近工作太累了,每天都睡不好,真是烦死了。
表达2:
最近每天晚上加班到11点,凌晨1点才能睡着,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感到很疲惫,工作绩效越来越差,我感觉工作压力很大,身体也有点吃不消。
是不是表达2更能让我们清楚主人翁为什么会这么烦,以及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只有做好了清晰化的表达,别人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与我们产生共情,也才能更有针对性的给我们提供帮助。
具体化的第二步是把问题进行抽离,就是把我们大脑中乱麻一样的思绪,一条条的写到纸面上,就像把烦恼从我们身体里抽出来,以便我们下一步更客观理性的对问题进行分析。
(1)准备1张白纸
(2)把你觉得让你烦恼的事情,一条条写在白纸上,哪一件最让你烦恼,就写在最前面,字体也写得大一些。
(3)以此类推,直到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了。
如果你真的按照上面的步骤操作一遍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1)当你把问题清楚的写下来,可视化到你面前的时候,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那些你认为天要塌下来的烦恼,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在管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理论叫做“吉德林法则”,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管理问题。
(2)还有一些你认为的烦恼,根本不值一提,以至于你都懒得写下来。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过去,曾经以为的烦恼,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
我们的生活经历也同样遵循着二八原则,即那些非处理不可对我们工作和生活产生80%影响的烦恼,仅仅只占我们所有问题的20%,剩下的80%的问题,就交个时间,随它去吧。
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将获得者塞德希尔在《稀缺》这本书里提出过一个理论:我们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就像网络一样。当多个问题同时涌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出现卡顿,也会出暂时的死机,外在的表现就是我们会变得很烦躁不安,不知道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混乱的结论:我的生活简直太糟糕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出现了“管窥效应”,就好像你通过一根管子在看东西,管子以外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当我们的大脑的带宽被诸多繁杂的问题塞满的时候,就会只留下一个管子大小的视野,使得我们没有能力认清问题的真相,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具体化”的技巧,给自己的大脑清理下缓存,释放下带宽。
是不是很简单,你学会了吗,现在就行动试一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