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与人发生争执,这个时候多数人都会想既然有了争执,总会有个对错。其实,很多时候,发生争执的双方其实都知道对错,争执只是为了争个输赢。
昨天我们技术团队和一个甲方关于一个产品功能进行了初步对接,在讨论完基本的产品实现外,就进入了开发周日和资源投入的评估了,因为整个项目的报价与这个息息相关。团队技术负责人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报出了所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后,随即给出了所需要的开发时间。
对方在听到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后,不是立即分析这些资源投入的合理性,而是本能地进行了全盘否认。从质疑团队规模到质疑技术能力等等,基本没有在正在讨论的资源和周期方面与我们讨论,最终整个会议不了了之。
会议结束后,一起合作的伙伴就与我讨论起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对于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并没有问题,对于需要投入的资源评估也有理有据,为什么对方就全盘否认了呢?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其实这个时候对方真正在乎的并不是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而是今天我们给出的资源评估不在对方的预期之内,他们从心态上难以接受。
在此之前,我和团队为了这个讨论会议进行了充足的准备,认为只要我们足够真诚,大家就事论事总会达成合作。真正在讨论才发现,其实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这个资源评估对不会,而是整件事情的对谁有利。
关于争论,经常说到的是要分清事实和观点。
所谓的事实是独立于个人判断的客观存在,比如我说今天很冷,这就不是事实,因为这个不够客观。但是当我说今天天气是1摄氏度,这就是一个事实。而观点就是对事物的看法,这个具有非常强的的主观性。
但是经过今天的事情之后,我觉得在博弈过程中,除了事实和观点,还应该考虑立场的因素。所谓的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比如就说我们团队和甲方,在讨论到投入资源、开发周期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利益冲突的两方。他们希望我们投入较少的资源,更短的时间,更低的价格,而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却恰恰相反。在这不同立场的情况下,即使大家都在讨论同一个事实,因为立场的原因,为了各自利益双方甚至会罔顾事实。
无论如何,立场还是只是观点,只要转换位置或者解决利益冲突,立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还有一种无论如何难以改变的观点叫信仰。
信仰指的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人们对信仰的忠诚程度要比立场强烈得多,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立场,自己信的东西就是对的。
你信基督教,我们佛教,而他信科学,最终结果是我们谁也说付不了谁。
一个有判断力的人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大量逻辑自洽却又自相矛盾的信仰。
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就是,不要讨论对错,该妥协的地方就妥协,最终挣个输赢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