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一直是一个有着深厚小镇情结的人。自从1987年9月至1989年6月在北京求学(成人高校)之后,我对大城市确实一直不感兴趣。
现今,居住在大城市的白领阶层不断表达他们对房子、教育、职业的焦虑。与之形成鲜明反差,居住在三线、四线城市甚至小城镇的“小镇青年”群体,只要工作稳定,基本都能过上比较舒适安全的生活。大城市白领阶层和“小镇青年”的两种生活画面,构成了中国城镇化的两个不同面向。
“小镇青年”因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他们可以享受当地较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因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而过上中产生活。他们虽然市民化了,却因离老家比较近而少了进城的压力。他们的父母不用随着进城,因而少了不少养老负担,甚至因父母在家有田有地,还可以支持他们过上较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这些“小镇青年”,到大城市的距离也许只有一两个小时车程,接受大城市最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障碍。同时,他们回农村老家的距离也只有一两个小时车程,这意味着他们并未完全脱离故土,也可以过上较为完整的家庭生活。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所谓“小镇青年”群体的出现或许预示着,一个更高质量的城乡关系时代即将到来:城乡之间可以通过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效勾连起来。具体而言,以地级市和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市,逐渐缩小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
这些中小城市是城乡关系的连接点,承担着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是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中心。一些在城市上升无望的人,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中小城市过上较好生活;而一些农民经过接力式的半城市化方式,让年轻人先进城,中老年人暂时留在农村,也可在中小城市安居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