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继上周文章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框架之后;今天分享: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读后感
先来做一个智力和情感的小测试,请花几秒钟观察下面的图,并仔细描述所看到的形象。
图像摘自百度你是否看到了一位女士?她的年龄大约多大?长相如何?身份如何?
或许你认为这位女士是可爱的摩登女郎,鼻子小巧,戴着时尚靓丽的项链。
如果你看走眼了,这位女士已经六七十岁,而且面带愁容,或许过马路时还需要你扶一把,你会有如何反应?
这张图片多年以前在哈佛商学院被用做实验。用此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很正确。这属于思维转换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会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思维转换”一词由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最先提出。
或许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不论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阅读践行群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微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都十分重要,并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如埃里希•弗洛姆曾说过:现在有这样一群人,行尸走肉般生活,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了解的只是别人期盼中的自己。他们的沟通能力、真诚的微笑乃至痛苦的感受都已经被言之无物、伪装的笑容和无聊的绝望所取代。他们已经丧失了天性与个性,并且无药可救。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正如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掌握知识的真正水平,那就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阅读践行群由内而外的改变
“由内而外”的意识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好自己的基本品德。
阅读践行群由内而外是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以主宰人类成长和进步的自然法则为基础,是螺旋向上的,它让我们不断进步,直到实现独立自强与有效的互赖。
文末结束语: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这些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与合作。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的文化通常教导人们要独立、独立、再独立。“我要专注于‘我和我的’我要工作,要好好工作,要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快乐。”独立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带有决定的价值观和成就观,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赖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单靠个人能力可企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