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本文约3800字,请花10分钟来阅读。)
引子
我这人喜欢思考问题。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喜欢瞎想。因为职业原因,又特别喜欢想些和教育有关的问题。
前几天,我一些好友在讨论孩子教育的问题,不少好友话语中不可避免流露出一些焦虑和无可奈何。我插了几句话,半是安慰,半是建议,但是心里清楚,改变不了什么。
不过,清楚是清楚,爱瞎想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着想着,我发现我国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这些迷惑之处,我大多有亲身经历,没有亲历的,至少也作为旁观者见证过。
我不但爱瞎想,还喜欢把想法写出来(都是些危险的毛病!),所以就有了您即将读到的“胡言乱语”。既是记录瞎想,也就不再深究篇章结构。我就尽量还原我当时的思路吧,或者这就是传说中的“意识流”?
教育 = 淘汰赛?
我朋友们的焦虑大多来自同一个原因:如果孩子某一个阶段没有“学好”,以后阶段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是说,教育是场淘汰赛,每一个阶段的考核都是为了把“不合格”的人挡在更优质资源的大门外,而这些人为什么不合格、怎样做可以帮助他们,这些问题,似乎不在目前教育体系的考虑之列。
听一些读者和朋友说,有些地方这种淘汰赛激烈到了每学期都要排位重新分班的程度。所谓重新分班,实质上就是重新分配资源,因为不同的班会配不同“级别”的老师。在我看来,这种教师级别的划分显然也并不能等同于教师的优秀程度区分,不过是反映教师指导学生在淘汰赛中获胜的能力有高低。
淘汰赛只对一种学生有利,那就是初期学得快、投入时间又多的。我为什么要强调初期学得快呢?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先提一个有可能违背你常识的观点:如果高考是750分,那么每个学生理论上都可以考到700分以上。是的,你没有看错,考到700分不是尖子生的专利,是一件很平常很平常、平常到正常智商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这明显和事实不符嘛?高考考到700分以上的,全国都没有几个!但这和我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我并没有说花多长时间考到700分。只要时间足够,每个人都可以考到700分,而高考的优胜者们,不过恰好是那些在三年内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人,也就是说,是那些“学得更快”的学生。
如果你高考没有考到700分,看到这些推理,是不是感到特别宽慰?但转念一想,你可能会说,人生有限啊,况且教育体制也不允许你花个10年8年读高中啊?别慌,我上面的推理只是想说明高中的知识很少,正常智商的人都能够100%掌握。下面我会提一个让你更加宽慰的观点:
不但每个学生理论上都可以考到700分以上,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在三年内考到700分以上。
这个观点那铁定是和现实不符了?为什么会不符呢?根源就在淘汰制上。
假设一个东西,所有人都可以在一年内学会,但是不同人学习的轨迹不一样。有些人第一个月就掌握了三分之一,又花五个月掌握了三分之一,再用了剩下六个月掌握了剩下的三分之一。而另一些人,起步很慢,掌握前三分之一就用去了10个月,但他们后面很快,每个月都可以再掌握三分之一。最终,他们都用了12个月掌握了所有内容。
上面是没有淘汰制、且教育者给被教育者充分支持的情况。但是,一旦引入淘汰制,第二种学生就糟糕了。第一个月过去之后,第一种学生因为进步神速,被调往更好的班,配备更好的资源。第二种学生被分到次一点的班,老师也不怎么关注了,于是失去了进步的机会。也就是说,一个学生仅仅因为学习轨迹是前慢后快,就可能会被归类为差生,进而失去完成学习的机会。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Salman Khan曾在一个TED演讲中提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以时间为限的学习方式的必然结果。我部分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认为危害更大的还是淘汰制。如果高考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选拔,实行淘汰制还可以理解,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淘汰制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如果在不实习淘汰制的情况下,大部分受教育者都不能在9年时间内完全掌握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那只能说明要么应该减少内容,要么应该增加时间。
我有一个简单而天真的想法:如果义务教育的目的是普及知识,那么只要有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就毕业了,就说明义务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
成绩好的学生是弱者?
这个小标题肯定让你有点惊讶,但现实是,我们的教育者们,从家长到教师,真的就是这样看的。不信?我慢慢讲给你听。
淘汰制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把人分类,最符合淘汰制“精神”的分类,当然就是按照成绩来分:把好成绩集中在一起,免得受“差生”影响,而“差生们”,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这听起来好像顺理成章,但是背后有个隐藏的逻辑,那就是:总是“差生”把好成绩拉下水,而好成绩很难把“差生”带好。
顺便说一句,虽然我学习生涯中做差生的时候不多,但我非常反感差生这个词。我做了老师以后,一直坚持的观点是,没有差生,只有需要更多帮助的学习者。
其实,说这是个隐藏逻辑都不对,事实上,家长和老师们从来都没有隐藏过这种想法。仔细想一下,有几个家长不曾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坏孩子“裹”坏(注:裹是重庆话混在一起、裹挟的意思)?有几个老师没有警告过好成绩不要和差生一起混?
我就很不明白:为什么好成绩都这么弱呢,一“裹”就坏?“差生”就那么“坚定”,怎么“裹”都“裹”不好?要命的是,这个明显不合逻辑的观点,却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坚信不疑的真理。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很多“差生”都被冠以过老鼠屎的称号,他们的威力之大,以至于“只需要一颗,就可以搞坏一锅汤”。有时候我在想,“差生”威力如洪水猛兽一般大(也一般让家长老师避之不及),那以后我们和别国交战时,还扔什么炸弹呢?全国挑选差生,空投到敌国,搞坏他们所有的汤!
哦,我终于想明白为什么好成绩很脆弱了,原来他们就是一锅软软的、糊糊的汤,难怪一裹就坏。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个“一颗耗子屎搞坏一锅汤”的类比真的有道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古到今,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用类比来代替推理。我们用“天无二日”,来证明“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记·曾子问》)。由水往低处流,来证明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现在,我们又用“一颗耗子屎搞坏一锅汤”来证明一个差生可以搞坏一群好学生。
问题就在于,人不是汤,不是一堆软软的、黏糊糊的液体,差生也不是屎,两个事件毫无可比性,就像天无二日和国无二君毫无关系,水往低处流和人性本善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传统思维里,我们总认为变坏比变好容易。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嘛。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狗屁不通,至少没有数据支撑这一点,反例倒是不少。现实中,多的是有钱了也难改节俭习惯的人。而当你确实没有钱了,没得选择,只有入俭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点都不难。
可以很骄傲的说,我很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如果有人拿一句什么俗话或者“古人有云”来给我讲道理,我一般直接回一句:你那个是错的。我也懒得跟他说为什么他是错的,因为他也讲不出他为什么是对的——除了不断强调老祖宗的智慧以外。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在学习生涯中,从来没有担心过被所谓“差生”裹坏。说实话,我中学时代的朋友,成绩都不太好,其中好几个都是很调皮的那种。有多调皮?我玩得最好的几个朋友,初中退学一个,高中退学一个。我不但不担心被裹坏,我每天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我初中退学的好友,有一段时间是我的同桌。我经常给他讲数学,一讲就是一节自习课(好吧,我承认,其实我就是喜欢给人上课),可惜往往我讲得入神,抬起头来发现他已经睡着了。不过他也知道我是为他好,所以退学时,我要打他,他都不敢还手。我高中退学的好友,现在还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虽然他还是不太爱学习,但是对我的友情,没得挑剔。
我相信,像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为什么大多数教育者不是这样想的呢?这就引出下面一个问题。
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所谓的“差生”远点儿?
教育者们害怕好学生被差生裹坏,这背后还有一个逻辑:那就是,努力学习,成为更好的人,目的就是离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远点,而不是变得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因为这个逻辑,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恐吓式的,经常说的话是这样的: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和那个扫大街的一样!”
“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只配下苦力。”
……
我承认,扫大街和下苦力确实不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是也许有人选择这个职业并非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许真的就是家里条件太差、起点太低,或者就是因为前期学得慢,被淘汰制害了。只要一个人是靠诚实的劳动挣钱,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恐吓自己的孩子。
我理解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努力学习,从而有资本选择更好的工作,但是同样的目的,完全可以不通过恐吓达到。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你看那些扫大街、下苦力的,或许他们运气不好,从事着非常辛苦的劳动。但是如果你努力学习,你就有能力为他们做些事情,让他们不用那么辛苦,让他们过得更好。”
我想,这两种说法,在促进孩子好好学习方面,可能效果差不多,我甚至觉得后者会更好。在前一种方式下,孩子是因为恐惧而努力;而在后一种方式下,孩子是为了成就感而努力。相信我,拥有能够帮助他人的能力,可以给人极大的成就感。
结语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希望读者您从“形散”里看出了“神不散”。说实话,我真心希望自己是在胡言乱语,最好上面写的东西全都是放狗屁。不知道为什么,我心底总怀疑自己可能说了一些真相。哎,又在瞎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