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怎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就虚构类的文本来说,毫无疑问应该是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的作家对二者都有不同的侧重(虽然我开始认为人物形象和故事构思是一回事,毕竟二者是互不分离的,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而我认为王尔德先生就属于偏故事构思的一位作家。虽然从《快乐王子》到《自私的巨人》,从题目来看都是写人物色彩更浓的,但是通读下来,就会发现,其实先生的作品是更倾向于尽力展现自己讲故事的才华的。这部《年轻的国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刚接触题目时,我对这篇童话做了一些假设和猜想。以先生一贯的风格,聚焦在年轻国王这个人身上,应该会有关于皇宫的描写,而故事层面无非是善于理政或是骄奢淫逸,最后有着赞赏或是警示的启示。然而读完故事之后,我竟然一时以为自己的判断力完全出了错误,因为根本找不到一点符合我假设的影子,很是颓废了一会。但是再次拿起书来,我才发现自己是真的错了,用判断力一词在先生的作品中就显得有点肤浅。
首先,是一个很简单、却也颇有点百转千回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十六岁的国王从回到王宫到登基这个阶段的故事。但是一如我们所熟悉的先生风格,他万不肯要好好讲故事的。可以体现在以下四点:
首先是故事场景和人物的设定。既然作者已经要把自己的目光放进皇宫贵族圈里了,他的视野和视角就要随之改变,一定要突出高贵奢华,于是作者就开始发挥在上层社会的见识,雕饰华丽的躺椅,雕栏玉砌的阶梯,昂贵的丝毯与彩陶…作者是要把这一切都展现给这个年轻的国王,也让读者感叹与渴羡。到此为止,(除了一点小意外)其余还算是正常,还在可控的操纵范围之内,接下来就应该是国王的登基仪式了。
然而,若是读到这里就结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故事还没有开始。虽然“国王登基”和“小孩子吃饭”的正式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冲突也没有发展,也就失去了故事的核心要素,是不能称其为一个故事的。显然作者也深知此道,因此,他开始在考虑在他的主人公登基之前加进一些情节。在这里,先生的考虑就很得我心了,我一向很欣赏先生笔下的“体验式叙述”,就是在塑造人物时,他的性格的养成、转变、甚至崩坏都由人物本身去经历去体验,真的历经了一些情节才会对他的人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这种写法很是生动也可以很充分地将人物性格塑造得丰富饱满,尤其是将这种写法应用于情节的构思上更是容易笔下生花,我想这也是先生善于讲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写法在前两篇故事中少有体现,但是在这篇中,作者可以说是运用得相当精彩。
前文所述,作者本意是想在国王进王宫和正式登基之前的时间里,完成一个故事,限于篇幅小或是作者不愿再加进别的人物等方面的考虑,爱情线或是友情线,之前的亲情线(之后详提)通通都被作者否定,而是承前两篇故事的风格,用了对比这一手法来展开故事。既然前面已经摆上了金色的皇宫,那么接下来,就得是贫苦的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奴隶)的生活了。作者想要把主人公安排进最下层,让他体验式地去感受社会的另一面。但是碍于身份,同时也为了情节的需要,作者直接让他在梦里与他们见面,想象一下,一个年轻的国王,躺在自己的羽绒垫子上,穿着自己的丝质睡衣,梦到的却是熬到累死的织工,拿人做引子的船长,为寻一颗宝石而身患重病的奴隶,该是多讽刺的一件事!他在最尊贵的位置上却受着最残酷的折磨。要说之前的情节还有迹可循,那么国王的这三个梦就是基于现实之上的夸张童话的范畴了,不同的是,先生在这里,将童话黑暗化了。
有趣的是,接下来的情节设置才是一步步推向高潮的。在前文中,作者偏爱于带领读者游客式的里里外外参观皇宫,对于我们的主人公置之不理,而现在既然已经让主人公深入这么肮脏黑暗的地方游走了一圈,那么接下来就不能再对我们年轻的国王爱答不理了。在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设置了一个岔路口,让读者对国王接下来的行动颇为好奇和期待。可幸的是,作者还是偏爱他的,先生将年轻的国王的形象扶正,与其他人的主张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我说“强烈”和“反差”,作者设置得却是异常温和,甚至在一次又一次的对峙中,身为读者的我,差点都要缴械投降,因为观点合情合理得可怕(甚至可以在这里看出些亨利勋爵的影子)。举例来说,若是王公大臣们认为国王一身朴素会给王室蒙羞会激起我们的愤慨,但真正的底层站出来愤怒控诉“若没有消费我们连这最可怜的保障都会失去”的陈述又怼得人哑口无言。但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我们年轻的国王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且作者还给了这个胜利一个再坚实不过的保障,让故事在“国家定将在这个国王的统治下走向辉煌”的愿景下走向结局,总的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悲伤与希望的故事。
其次,作者善设悬念的风格在文中也有不少体现。故事简短精悍,虽然作者喜欢在后半段推向高潮,而这个高潮之所以虽令人激奋但并不突兀,重点就在于作者善于在前文就做好了大量的铺垫(这个铺垫很值得人好好品味),对于一个热衷于讲故事的人来说,他最能知道在什么地方设置悬念,而不会有什么多余的情节。王尔德先生作品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善用不着痕迹之笔,而不会去故意增添笔墨,枝蔓丛生让人云里雾里地走进他的故事。我想,这也是为他之后的话剧创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另外,前文所说的爱情线、亲情线、友情线之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作者设置的结构的“宏大”,整个故事是借鉴了古代希腊英雄的故事模板的,所谓丢出去的儿子总不会死掉反而会回来而且还做一番大事业(如阿喀琉斯等)的套路。很惊喜得看到作者并没有陷于此而开辟了另一蹊径。
最后,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童话集的开篇《快乐王子》与本篇《年轻的国王》有着一脉相承的情节。设想国王死后变成了快乐王子(符合快乐王子一生被拥护),然而转世之后虽仍秉承着自己的初心但抵不过心已成铅的命运终将无能为力;或是快乐王子转世之后,成了年轻的国王,虽可能因转世而丧失了部分记忆,但本质善良,又因梦境唤醒了良知,终将国家治理安稳妥当。若果真如此,我想先生应该也会更倾向于后者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