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第一富人李大盛趣闻和后人李兆庚办镇南中学
通山有一种花棍鼓的民俗游戏,边敲花棍边说词:花棍鼓,从头数,数六个,六个一,一三七,铜锣响,响三声,马铃号,落黑雪,手拈花棍弯弯扭扭捏,莫扫南山苦竹节。打一棍,退一阵,名字叫作李大盛。什么李,铁拐李,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汉,李大汉,今年打不成,明年再来看。
词中提到的“李大盛”,就是晚清期间,通山首富,西坑潭李大善人李大盛。据西坑潭人相传,李氏家族鼎盛时有良田万担,横跨通山、祟阳、阳新、咸宁四县,家中积谷粮仓有一百多个。
官号李含光,谱名宣炤(宣为辈分)
李大盛又名含光,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以善于经商发家,坐拥西坑潭濒临富水,直达长江黄金水道便利,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成为通山富甲一方的人物。
说到李大盛的发家史,富有传奇色彩,也颇耐人寻味。李大盛早年为一家谭姓商号的帐房,待人接客热情周到,又能急人所急,生意场上交往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个专在通山收购麻茶等土特产的朱先生,江苏人,和李大盛关系最铁,视为至交。
还是先说一下通山昔日商道。那时通山,山村满山片野尽是油茶林、桐籽林、丝麻地、茶丛地,土特产多为茶叶、丝麻、桐油、茶油等,而货物进出有两条道,一条旱道,肩挑背驮,经咸宁,至汉口码头。据亲身经历过的一些老人回忆说,天未亮就张罗着一担山货出发,成群结队,到下午半昼能到达汉口。
另一条道就是水道,西坑潭附近是通山货物中转钻,通山先民们乘雨季河道涨水用竹排把山货运往西坑潭码头,再装上大船顺流而下,发往各地。进山商货则逆江达西坑潭,裝上竹排,由纤夫一步一脚拉到县城,销往各地。
话再说回来,有一年,朱先生按约定时间来通山收购了大量丝麻,存放在西坑潭码头,并托付李大盛帮忙照看,自己回家暂住,联系好下家,待来年春水涨潮时再来发货。
转眼年去春来,舂雨连绵,水涨河满,山货出山的季节到了。李大盛等呀盼呀,梅雨期很快都过了,仍未等到朱先生到来。随后,接到了朱先生托朋友捎来口信,说行情不好,静待时日。
又一年山货出山季节到了,丝麻价格一路上涨,也有好几个商家找到李大盛,想接手这批货。李大盛望眼欲穿,就是等不到朱先生的踪影。第三年出山货时间又到了,而此时丝麻价格在慢慢下跌,行情是不等人的。李大盛心里估量着:”既然朋友信得过我,才委托于我,那我也要为朋友分担责任。再说,丝麻如因堆放时间过长,发晦变质,自已如何向朋友交代?”于是,李大盛果断以一个较好价钱把这批货出手转卖了。
不久,李大盛从另一朋友处打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先生一大家子因当地瘟疫流行,俱被感染死于非命了,连尸骨都是村庄好心人收捡埋葬的。
伤感叹息之余,李大盛携资赶赴朱先生家乡,把朱先生一家遗骨重新收殓厚葬,修墓立碑,然后焚香祭奠,痛悼一场,留下钱物与当地人,嘱逢年过节到坟头上香添土,一切安排妥当后才返回通山。
此后,李大盛就自个开张铺面,经营生意。有句俗话说得好:“好运来了门板也挡不住!”不到几年,李大盛生意做大了,开基建房,购田置业,发展为通山富商中的佼佼者。
李大盛生意场上呼风唤雨,但平时处处谨小慎为,日常生活极为俭节,从不铺张浪费,一个大家子,一日三餐,早晚都吃杂粮,中餐才是米饭,也是干薯丝夹杂的。然而,一旦族上邻里有急,李大盛总能慷慨解囊,周人所急,且不求回报。长此以往,“李大善人”便由此叫出名。
李大盛热心家乡的公益事。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大水将西坑潭口木挢冲毁,过往行人莫不踞步叹息。李大盛主动组织人力物力修桥,并改木桥为石拱桥,一人承担修桥全部费用千余金。光绪年间,又一场大雨损坏了桥身,李大盛待洪水过了,及时进行了加固。
昔日衢潭小港处,有一座精致的凉亭桥,也是李大善人修建。桥上建有凉亭,亭展翼飞,雕栏画阁,备有凉茶,供行人乘凉解渴,歇步休闲。
为保一乡安逸,一县清平,道光年间,李大盛不惜巨资,资助县衙兴办团练,并遣长子李绍南到县衙任守御所千总,负责兵丁的操练事宜。
咸丰年间,知县钟荣光修缮城楼及四门,李大盛应钟公之托,出人出资。同治年间,知县易光蕙为防匪患,又于城内增设三门,各置哨所,互为策应。李大盛又不遗余力,派丁捐钱。三门修缮后,易公宴请乡绅,结果差点闹出动静来。
席间,李大盛出资最多,安排坐首席,酒至半酣,夏铺富商郑启后家大业大,心中不服,出言挑畔:“你李大善人虽有良田万顷,田租万石,我郑某人也业多地广,家资万贯,把我林中楠竹砍下,做成竹筒,盛装你万石粮租,也绰绰有余!”知县易公忙下席相劝:“郑家地交地税,李家田纳银粮,彼此彼此,还是和为贵!”李大盛本是低调之人,自然不会计较长短,一笑了之。
李大盛善举,一县之内传为美谈,也获得了朝廷与官府褒奖,赦封“朝议大夫”衔,父母、祖父母均以他显贵,敕封为儒林郎或安人。李氏家族可谓荣耀显赫,声贯鄂南。
光绪八年二月(1882),李大盛无疾而终,享年88岁。李大盛一生积善行德,乐于助人,勤心公益。他的后人中,又有一个叫李兆庚的人,是通山近代中学办校第一人,其集一家之私资,首创镇南中学的义举,至今仍让后人敬仰推崇。解放前镇南中学是革命的策源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