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过去了,眼前还总是时不时的闪现王某元(化名)老人的身影,个子不高,瘦瘦的,很少笑,偶尔笑起来便如自己的亲人一般亲切。有时候,想着想着会突然忘记他已经过世一月有余。
王某元是我的扶贫帮扶对象,今年他76岁,从2018年8月接受帮扶任务至今已有两年。他家有6口人,除了他和老伴,还有大儿媳、孙女、孙女婿、二儿子,单从这样的称谓介绍来看,这真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撕开称谓朝里看,却满是心酸和无奈。大儿子已过世多年,大儿媳智力四级残疾,孙女、二儿子智力二级残疾,孙女婿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大大小小全靠王某元来打理照顾。每次看到这个瘦弱的老人,都忍不住心疼,设想他是自己的父亲,心中更是有如堵住了一块石头一样不能呼吸。这世上的幸福总是一样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容易共鸣,痛苦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王某元一家在2016年通过个人申请、集体研判后被识别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相应的扶贫措施,健康脱贫“180”“351”,低保、五保,小额贷款,资产收益……平均每个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如果生了病,门诊可以报销80%,大病最多只要花费1万元,剩下的有政府兜底,这一家老小的温饱算是有了保证。
做为王某元家庭的贫困户帮扶人,我的主要任务是,每个月将他们家享受的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记录在案,传达他们的诉求到村扶贫专干,寻求解决办法。很多具体的事情都是镇上和村里在部署实施: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贫困户发展到户特色种养业和参与农企带动发展产业,实现所有贫困户户户有产业;建立村级产业园,通过村级产业园增加村集体收入,收入分配向贫困户倾斜,所在村的贫困户每年可以固定分红几百元……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政府层面做了很多努力,虽达不到一夜致富,却也能解决一些贫困人口的燃眉之急。
9月1日,天空悬挂着雨帘,骑着车沿着村间小道一路行驶,空气是湿润的,雨水和着风打在脸上。看着沿路的庄稼、开始落叶的树、愈发苍劲的草,回忆两年来的扶贫工作,心中有时开阔,有时拥堵。作为一名基层的帮扶责任人,身上有着一份沉甸甸地责任,深感自己做得太少太少,能做得太少太少。
到王某元的家要走过一段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泥水路,所幸不是太长,对他们的出行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这次入户走访主要是告诉他们,王晨晨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从8月份开始发放,每月一共160元。我想,这对他们来说,应该算是近期的一个好消息了吧。
除了王某元家,我的帮扶对象还有一对老夫妻,两位老人都有些身体方便的残疾,一儿一女都在外面务工,长子也英年早逝,大儿媳改嫁,老两口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当时只有3岁的大孙女拉扯长大。每次提起,老人都忍不住掉眼泪,总是把“共产党好”“要不是共产党我们就饿死了”挂在嘴边。出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家的帮扶政策主要靠政府兜底,每个月有900左右的低保收入,在加上养老金,每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这对很多农村老人来说算是有了一份养老钱,想到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农村老人每月的固定收入只有100余元的养老金,不禁心生遗憾。这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像鞭子一样鞭策无数扶贫干部拼搏前进。
刚一跨进王某元家的大门,两只小狗照旧摇摇摆摆地跑过来,二儿子照旧站在墙角不言不语地呆望,孙女照旧甜甜地对我笑……一切好像都没有改变,只是这一次,从这一次开始,我再不能开口大喊“大伯?在家吧?”人,大抵如此吧!如烟如尘,慢慢消逝。更改扶贫手册信息,完善扶贫资料,一切照旧,时光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