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是(过分)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难住了那么大的一个比例?
“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倒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想想看吧,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儿吃饭”一样。
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你去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是你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不然的话,他们会很难受的,虽然那种难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但反正就是很难受。
什么是牛人?一般来讲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把“活在过去”当作刚需(甚至不是“活在当下”),他们“好汉只提当年勇”,他们总是慨叹“世风日下”,他们无法乐观对待未来,当然也不可能“活在未来”……
科学家们对人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这样的:
大脑是可塑的。也就是说,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能被自我塑造。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学英语、锻炼身体都不是真正的刚需。
而真正的刚需则是:找借口。比如长得好看的,没学识;有学识的,没身材;有身材的,没背景;有背景的,没能力……
对于他们来说,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用别人的不足而为自己找借口。
如果让多数人去罗列一下自己想做、但是最终没有做成的事情的话,估计每个人的列表都会像你一样长。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列表,不论去掉哪一项,其实你的生活都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一点影响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你最终没有学会列表上的任何技能。
如果你再仔细一点,算算自己平均每天在这些项目中花掉的时间,就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对你来说有多么“不必要”。
不要想一次拿下这么多技能,在里面找到一个最接近生活常态的项目,慢慢试着把它变成刚需。每天投入一定时间,连续做一个月,你就能感受到非常大的改变
刚需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而是你每天都想要去做,不做就难受的事情。
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人,从来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所以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无论是虚假的安慰,还是恶意的诅咒,总之他们会绞尽脑汁来将其合理化。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间掉到了一个坑里:
把“找借口”当做刚需。
每当自己不努力,每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说服自己可以放弃。
这样的刚需一旦养成,就相当于掉进一个大坑,想要爬出来会非常困难。
而在众多的借口当中,最受欢迎的借口则是:
等到我XX的时候。
“等待”可以让我们无限推延所谓的刚需。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刚需,只不过不是现在,而需要等到某个节点之后才是。
但是有过等待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只是一种无谓的自我安慰。
真正的刚需从来不等人,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所有需要等待的刚需,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等待”通常是我们为“不必需”找的最多的借口,甚至没有之一。
实际上,如果是刚需,你是根本不会等待1分1秒的。因为不做,对你来说损失极大,所以即便做的不好,你也会硬着头皮去做。
如果你现在还在等待某个合适的时机,那你多半要好好考虑一下,这个东西对你真的重要吗
好奇心。
我们小时候,天生对各种知识抱有好奇心。那个时候的学习是快乐的。每当知道了一个新的知识,都如获至宝。但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原本好奇心的刚需逐渐削减,直到我们最终只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如果你现在有某种刚需,一定要记得好好去维护它,因为它有可能比想象中的脆弱。
有的时候,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建立一种刚需,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天然的惰性。如何利用合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战胜这种天性,也就成为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lxl
网友评论